1高三学年教学设计教材与学情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动情点”的特点和表现形式,学会适时地抓住“动情点”。过程与方法:从文本出发,从自身阅读感受出发,体会什么是动情点,引导学生进入自然的思考状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激之情和敏锐的感受力,学习写作的技巧。教学重点:理解“动情点”与文章结构的关系。教学难点:怎样自觉地、有意识地捕捉自己的“动情点”。教学策略与方法:通过具体写作练习,进行实践体验,在体验中加深对写作原理的领悟。教学手段与教学用具:导学案、多媒体。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及教学内容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以名家语录导入课题:白居易说过一句至理名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英国诗人塞·柯尔律治也说过类似的道理:“只有动情写成的作品才能动人以情。”同样的话在狄德罗那里也可以见到:“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也不可能打动人心。”罗丹说:“生活中的美是无处不在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可见,作者的“动情点”恰恰就是阅读者的共鸣点。二、感悟:何为“动情点”1、播放视频,触动心弦2、组织讨论,《噪音的世界》这篇文章,作者的动情点在哪里?动的是什么情?你从哪些字句中感受到动情点?3、问:何为“动情点”?(“动情点”:情感的触发点。)例:《噪音的世界》作者情感的触发点是:明确:在于外界环境对心情所产生的影响,即由工地的闹而引发一系列的感受和感想。具体内容是对现实生活中充斥着钢筋水泥的纷乱嘈杂感到烦躁,转而向往世外桃源般的宁静与清凉。4、“5·12”地震图集,强化“学生对动情点”。的直观感知。【活动一】1.从自身阅读感受出发,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自己想想、说说在生活中曾经出现过的动情点。2.学生齐读名家语录:文学家乔治·桑说:“生活中的点滴感动,永远存在于只要我们伸出手,就可以捉住它的地方。”【活动二】1、观看视频,叙说内心的感动2、阅读教材短文,思考交流:何为“动情点”?作者的动情点在哪里?动的是什么情?你从哪些字句中感受到动情点?3、发掘感动点。从自己的生活储备中寻找资料,要特别留意是什么人、什么1、引发对课题的兴趣。2、引出作文写作的关键点之一:在于对“动情点”的敏锐感知。1.从学生最柔软的内心出发获得“动情点”的直观感知。2在原有的认知水平上,加强对“动情点”的理性认识。3.思考——“动情点”的特点:授课教师刘金德学校37学科语文教龄10年授课时间2015.4.20课题作文指导——捕捉“动情点”课型复习课授课班级高三二班2说明:或触动你的心灵,或牵动你的情思,或引发你的思考,或启迪你的智慧。简单地说,就是在生活的某一时刻打动了你的内心,牵动了你的情思的人、事、物。它可能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根白发,一句话语;也可能是一排大雁,一座高山,一条小河,一间老屋,一朵鲜花;还可能是一件再寻常不过的小事,甚至是一个极微不足道的细节……古人见柳思离别、望月念故人、赏秋悲人生、遇水生愁绪,在那一刻,柳、月、秋、水就是诗人的“动情点”。总之,它能触动你的心灵,牵动你的情思,引发你的思考,启迪你的(写作)智慧,使你久久不能忘怀,甚至成为你刻骨铭心的记忆。三、探究:如何抓住“动情点”1、导:化用罗丹的那句话,生活中不是缺少“动情点”,而是缺少发现“动情点”的眼睛。初中时我们学过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我们都会被感动,尤其是看到身材臃肿、动作蹒跚的父亲翻过铁道去买橘子的片段,眼眶都会觉得湿润了。为什么呢?——作者抓住了“动情点”。到底如何抓住“动情点”,下面,我们再以朱自清先生的另一篇散文《冬天》为例,体会作者的技巧。以朱自清散文《冬天》为例,探究、提出问题:①概括作者选取的三个冬天的生活场景。②用文中的一个词语形容三个片段的共同点。2、讲解:横断面、纵断面P43知识导引:第六段3、文章总结:人的一生都是先和大家庭生活在一起,然后拥有宝贵的友情,然后寻找到真挚的爱情,然后也体会到当年父母之于自己的那分爱,因为自己也为人父母了。生活就是这样,有爱就有温暖,藏在温暖背后的爱就是作者的动情之本。作者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