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怎样提高孩子的情商?首先纠正一个概念表达上的错误:“情商”只能是“提高”,不是“培养”。“情商”不是一个具体存在的东西,只是一个用于评定个人心理综合素质高低的数字,而影响情商高低的因素至少数十种,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影响着个人的心理活动,决定着某个处境时的情绪浮沉,或正面、或负面,不是你想要它如何发展就能如何发展,因此,他不可能是个凭借“作用力”就可改变的具体存在的行为。《读孩子如读书》(HowtoReadYourChildLikeaBook)是美国儿童心理学家琳恩·怀斯教授(Prof.LynnWeiss)在1997年出版的著作。她通过长期的调研,总结出在孩子们身上经常出现的41种“问题行为”,都和家长的教养手段直接相关,而其中,缺乏信任感、缺乏自我、不自信、没有权力意识和缺乏自制力,都是情商的问题。因此,她强烈要求家长们“像读书一样读懂孩子的成长特质”,在这本书中,给家长们提供一系列教养的手段,提醒家长在和孩子的互动中,时时刻刻都必须在意的“说话”和“行动”可能造成的正面或负面影响的问题。8月27日下午,有幸受到北京紫图图书有限公司的邀请,与《母子健康》主编李暮月、作家姚硕一同以特约嘉宾身份出席了在新东安商场举行的“新书发布暨专家答疑会”,在会场上,家长们针对这本书对亲子早教的启发和孩子的情商问题提出了许多令他们迷惑的问题。“情绪”不是“可培养”的“行为”宝宝哭了,给他一瓶奶,他立刻安静下来,情绪稳定地吸食——那是饿了,满足他的需求是唯一可行的做法。然而,他也可能是身体那个部位不舒服,或者是因为看不到妈妈?看到令他害怕的人?不想躺在床上……?无论如何,你不能立刻满足他的需要,他就“哭给你看”——哭,可能还加上手脚的扭动和脸部表情,他想表达什么需求?即使是妈妈,常常也会猜错。这是因为多数时候他的需求都是情绪问题。即使宝宝能说话了,每天同样会有许多令父母捉摸不透的情绪问题,他无法通过语言和父母进行有效沟通。这里说的“有效沟通”,并非仅仅说父母听不懂他想表达的诉求,更多时候,是父母的回应不能令他满意,于是糟糕的局面越发恶化。恐怕只有深受其苦的父母能领会这个“恶化”的意义:孩子越来越没耐心、不接受父母的善意、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能容忍眼前的情景、不能承受任何一丁点儿委屈……。父母都知道这是心理素质的问题,但如何改变他的心理素质?提高他的正面情绪?每每家长尝试各种做法,最后都失败了,只好使出杀手锏:大声吼叫、挥手就一巴掌,然后走开,让你哭去。哭得疲倦了,睡觉了,醒来仿佛忘了前面的事,那么天下太平了吗?不,它还是个活火山,而且间歇期会越来越短。坦白说,大多数家长在处理孩子的情绪发展问题上都是“低能儿”,于是渐渐学会“避重就轻”。例如教孩子折纸。摆明了是“教”,但很快就变成孩子坐着等待,妈妈变成“代工”。多数妈妈都很满意这种角色——忙点儿算什么?只要孩子开心。于是,适应这种互动模式的孩子,情商便越来越低了。这样看来,“提高孩子的情商”岂非只是一个口号?当然不是。幼儿的心理素质不能依靠技术性的训练,并不等于“听天由命”。在提高婴幼儿情商的作为上,父母能够做的——也只有父母才能做到的,就是从婴幼儿心智成长的特质上提高孩子的“幸福感”。“幸福感”才是提高婴幼儿“情商”的温床“幸福感”其实一点儿都不抽象。用最简单的语言来描述,就是孩子在和父母的互动中感到舒畅、安心、充满美好想像的一种感觉。这种感觉让他自然而然地排除了负面情绪,能够以敞开的胸怀去接纳眼前的一切情景与变化,这就是心理素质稳定的依据。这里牵涉到一个概念和对一个动态进程的了解。在婴幼儿,“幸福”的概念很简单,就是“快乐、安心、充满美好的想像”,这和成人的理解是完全不同的。许多父母都想把本身所追求的“幸福”强加给孩子,于是便按照自己的设想千方百计地要给孩子幸福。这样的“给予”当然“货不对办”,引不起孩子的兴趣。而在孩子方面,对于这些没有亲身体验,凭空而来的“给予”,既感觉不到和自己有何关系,没有感受,自然不会珍惜。换个说法,无论父母怎样努力,怎样展示自己无私的、伟大的爱,孩子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