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兰州太平鼓历史探源前言一为什么要提出探讨兰州太平鼓的历史问题?二弄清兰州太平鼓的历史源头重要吗?三我为什么对兰州太平鼓的历史坚持已见?第一章兰州太平鼓起源于北宋时的讶鼓有史可征一偶然的发现王韶与熙河及其人其事二关于讶鼓的传奇三北宋时期关于讶鼓的记载讶鼓在南宋及元明时期的发展第二章对民间传说中的元末明初徐达攻打兰州的历史论证一《明史》中对徐达进军兰州的记载二《明史》中徐达与王保保的元军决战地——沈儿峪三《明史》中记载的沈儿峪决战实况第三章有关兰州太平鼓的历史的诸家之说第四章当代有关兰州太平鼓的历史问题的争论第五章兰州太平鼓历史问题的回归之重要性2前言一为什么要提出探讨兰州太平鼓的历史问题?为什么要提出探讨兰州太平鼓的历史问题?近日有关媒体报道说:兰州太平鼓已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一个兰州的市民,对于兰州城市名片的兰州太平鼓的入选都会由衷的感到高兴!于是,笔者急忙在互联网上查看有关兰州太平鼓的有关网页,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的网页上看到了在文化部首批公布的2006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名录》第118目即“兰州太平鼓”的介绍:118兰州太平鼓时间2006年类别民间舞蹈地区甘肃编号III—15⋯⋯⋯⋯⋯⋯⋯⋯⋯⋯⋯⋯⋯⋯⋯⋯⋯⋯⋯⋯⋯⋯⋯⋯⋯⋯⋯⋯⋯⋯⋯⋯⋯⋯⋯⋯⋯⋯⋯⋯⋯⋯⋯⋯⋯⋯⋯⋯申报地区或单位甘肃省兰州市甘肃兰州太平鼓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素有“天下第一鼓”之称,流传于兰州、永登、酒泉、张掖、靖远等地。兰州太平鼓呈圆筒形,鼓身高70至75厘米,鼓面径长45至50厘米,鼓重19至22公斤,双面蒙牛皮,绘有二龙戏珠等图案,鼓带较长,可挎在肩上,便于击打,同时又可将鼓抛向任何方向。兰州太平鼓是群舞,有“大轿迎宾”、“黄河儿女”、“擂台比武”等多种表演形式。鼓队有24至48人,多的达108人。鼓手在领队的号令下击锣伴奏,队形不断变换,一会儿是“两军对垒‘、”金龙交尾’、“双重突围”,一会儿是“车轮旋战”、“跳打”、“蹲打”、“翻身打”、“岸打”,等等。兰州太平鼓经过几代民间艺人和艺术工作者的编排、加工和完善,逐渐形成了“低鼓”、“中鼓”、“高鼓”三种基本打法,在此基础上糅进戏剧架子功和武术技法,加强节奏的变化,单一的太平鼓击鼓节奏衍出轻、重、缓、急的不同打法,队形变化也更加流畅。鼓、锣、钹新技法的编排使兰州太平鼓更加音乐化、美术化、舞蹈化和性格化,在继承的基础上有了合理的发展。发掘保护甘肃兰州太平鼓,不仅对继承和丰富中国鼓舞文化有积极意义,而且能增进中国古代舞蹈、音乐的学术研究,进入21世纪以来,兰州太平鼓的生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活动人数大量减少,年轻的乡村“好家”也不如以前多了。需要采取措施,加强对兰州太平鼓的挖掘、保护、整理和提高。看到此,依照《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岂不是对于兰州太平鼓的历史且不是作了“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之官方认定?对于一个曾经为兰州太平鼓的历史研究付出过点滴汗水的学人,对于这一认定,此时的我却心中的滋味莫名!笔者从1994年开始发表论文,提出兰州太平鼓的历史源于北宋熙河地区由宋军军事主帅王韶所编创的讶鼓,其历史为九百多年之说。这一观点提出后,笔者因忙于他事,无暇再顾,退休后更无心于这一学术研究。可就在2006年初秋,有一家传媒忽然来采访了我,让我谈谈关于兰州太平鼓的历史,这才打开我那几乎尘封的记忆!其后,我打开网页查看“兰州太平鼓”一词,让我十分吃惊的是:先后有文化部网站、南方网、舞狮网、中华文化社区网、全球家庭幸福网、中国藏学网等十几家网站在介绍有关兰州太平鼓的历史时,几乎众口一声的都是以民间传说为依据,即所谓元末明初徐达攻打兰州久攻不下,于春节期间利用社火队进城闹社火在鼓中藏有武器混入城中,里应外合出奇制胜的故事,来作为兰州太平鼓历史的开端,并都断定其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上的《国家名录》中对兰州太平鼓虽没有提及徐达,但却肯定其历史为六百余年,也就是说:兰州太平鼓的历史为六百多年已作为官方的认定。既然作出这样的历史认定,那我也就真的要与有关方面叫一次真,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