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启发式教学模式化学组丁良奇教学模式指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的指导下,通过教学实践抽象概括而形成的一种教学策略体系。教学模式不同于一般具体的教学方式,它更强调整体性和程序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是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围绕这一目标,人们在教育教学领域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和实践,提出了启发式教学模式,启发式教学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主动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在教学模式改革的整体行为中,教学目标的定位和设计是基础,教学内容的处理和设计是核心,教学结构的过程和方法的选用设计是手段。启发式教学模式是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而推导出的相应的教学内容、教学结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有机整体。在教学实践中要全面提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应用启发式教学模式来实施课堂教学,大致可以分四步走:第一步设置情景,激发兴趣,导入新知。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揭示该课知识的社会实践意义,以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这一阶段可直接作为新课导入,也可以设计在新课导入和进入新知识学习之间的过渡,是启发式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一步,因为它直接牵动着学生发现、探索问题的兴趣。如果教师通过导课能够创设一种有趣的思维意境,从而刺激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无疑会使教学事半功倍,例如,在讲浓硫酸的性质时,可以设计这样几个有趣的实验引入:(1)用浓硫酸在白纸上写字,会看到什么现象?(2)现场制作“黑面包”。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去认识、分析、探究思考,这样不仅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还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主动性,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在这一阶段中,我们把教学的基点定位在发展思维和培养能力方面,变教师讲授知识为学生探求知识。从教学内容上讲,创设的情境和显现的内容,一定要和教学的重点内容相关联,但最好不要是结论性的答案,而是在基本结论的一定范围内,留有余地,以便充分发展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从教学结构上讲,这一阶段应该以学生的观察、思考活动为主,教师通过媒体显示或实物显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点。第二步精讲启发,探索新知。通过启发式教学模式的第一阶段,学生基本上都能进入有意义学习的心理过程,但千万不要认为直接讲授知识的时机已经成熟,否则,将截断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发展过程。教师应当承接第一阶段给学生呈现的与教学重点相关联的内容,通过精要、生动的讲解,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引导学生逐步接近知识结构。对于知识的讲授,无须讲求立论、讲解、分析、小结的完美程序。要知道这种完美的程序,只对教师“完成任务”的自我感觉有用,甚至是一种变相的对学生不负责任。教师必须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捕捉学生学习的障碍和思维的灵感方面,并及时开导启发。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让学生沿着思维的阶梯,在教师有效的引导下,自觉地发现、掌握知识,从而调动他们潜在的勇气、胆识,培养他们的能力。在教学结构上,这一阶段表现为通过教师的非定性讲述,勾勒出知识结构的模糊概况。学生在形式上是被动的,但在思维活动中,仍然居于有意义的主动地位。在这一教学阶段,教师通过讲解,勾勒出知识结构的轮廓,教师处于主导角色的位置。教师若要成为“主导”,重点应放在如何启发学生的“学”上。那么,教师必须转变备课只熟悉教参和教材,上课“照本宣科”的轻备课,重授课的教学思路,确立重备课,活课堂的教学思路。教学大纲和教材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仅仅为教师提供了教学的基本线索,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仅要熟悉教学内容,而且要着重掌握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学生的认知和能力培养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广泛搜集现实的材料,设定使用的媒体和教学方法,并使之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扎实、科学、全面的备课,将会使课堂教学厚积薄发,游刃有余。从这个意义上看,教师备课的工作量要远远超过上课的工作量。第三步巧设疑问,掌握新知。古希腊教育家亚里斯多德讲过一段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