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作的精神。2.通过学习,能有意识地关注《史记》,并搜集其中的故事,和同学交流。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2课: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生齐读)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呢?让我们走进活动一,感受发愤之因。一、感受“发愤”之因1.指名读活动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内交流。2.全班交流:出示相关语句,阅读感悟。读父亲的话,体会父亲的心情(可以请学生表演这一场面)3.小结:黄河的熏陶,英雄故事的影响,让司马迁从小就喜欢历史,这都是他写《史记》的动力,父亲临终的嘱托更是他发愤的主要原因。过渡:正当他专心致志写《史记》的时候,一场飞来横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他为了替一位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此时此刻的司马迁是怎么想怎么做的?我们一起学习活动二,感受“发愤”之艰。二、感受“发愤”之艰1.按要求自主学习,小组讨论。2.全班交流,相继出示相关语句,学生朗读,感悟。面对耻辱,面对困难,他没有退缩,没有逃避,选择了坚强。司马迁留下了千古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3.哪些人的死重于泰山,哪些人的死轻于鸿毛呢?活动一:感受“发愤”之因1.自由读课文1、2自然段,思考: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2.组内交流,组长做好归纳,确定发言人选。3.全班交流。活动二:感受“发愤”之艰1.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思考:司马迁受了酷刑后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分别用“”和“~~”画出来,练习读好这些句子。2.哪些人的死重于泰山,哪些人的死轻于鸿毛?3.组内交流。4.全班展示。过渡:为了死得重于泰山,做个有价值的人,司马迁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一行行工整的隶字。司马迁发愤取得了怎样的结果呢?让我们一起品悟他的“发愤”之奇。三、品悟“发愤”之奇1.自学。2.交流。出示最后一节,朗读感悟。理解“前无古人”、“辉煌巨著”。3.现在说说“发愤”是什么意思?列举身处逆境的人,是如何发愤努力创造奇迹的。通过对课文学习,我们知道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过程,此时此刻,你的脑海中一定出现了许多司马迁发愤的画面,让我们把这样的画面写下来吧。四、检测反馈。下列场景,任选一个,发挥想象写一段话。1.冬天的早晨,寒气袭人,司马迁是如何发愤写作的?2.夏天的中午,烈日当空,司马迁是如何发愤写作的?3.无数个夜晚,月黑风高,司马迁是如何发愤写作的?活动三:品悟“发愤”之奇1.自读课文第4自然段,从列举的这些数据中,你体会到什么?2.组内说说:“发愤”是什么意思?哪些身处逆境的人,靠着自己的发愤努力,最后创造了奇迹?3.全班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