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成功德育案例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关怀、爱护与信任必然会激发学生的爱戴、依恋和感激,使师生间感情融洽,两心相依,师爱变成了一种心里调节剂。学生打开了自己的心扉,愿意把自己的一切心里话向他所爱戴的、信赖的老师倾诉,使教师更清楚地了解学生们的感情世界,从而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教育手法和节奏。前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雅说过“对于孩子,思想和人是不能分离的。他们对爱戴的教师说的话和对他们蔑视的人说的话是按完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的。”我认为成功的教育是教育者发挥了教育的力量,开启了已关闭的心灵之窗,让学生敞开心扉吐露真言。“老师,王某某,又迟到了。”周五的早晨,负责班里考勤的值日班长气冲冲地向我汇报着。“嗨!怎么又是他。。。。。。”我心里念叨着,不仅是班长,连我在内都非常生气的意识到班里同学们这一周的辛苦又白费了,都临到周末了还给班级评比抹了黑!“看来老毛病又犯了,是该打几剂‘强型针’的时候了!”心里这样想着,于是午饭后我把王同学单独叫到了办公室。随着一声细弱的“报告”,刹那间,我看到他依偎在门边瘦小的身躯,和一对琢磨不定带着让人爱怜的眼神,原本一肚子怒气加委屈的我被他那惊恐样子融化了。(说心里话,班主任这份工作非比寻常,很是辛劳,我把班级的荣誉看的比什么都重要。)不等我开口,王同学就主动交代了自己的“错误”。“老师,都是我不好,昨晚和爸爸说好了到点叫我,可是他想让我多睡会儿,结果时间晚了,就迟到了,我对不住您和同学们,我给班里抹了黑,您怎么处罚我都行。”说完,王同学呜呜的哭了。看着他那委屈的样子,我也缓和了口气,“哦,看来这次出错又不是你,是你的爸爸,那你又怎么解释文具盒该不会这也是你爸爸的问题吧?平时常常忘带书本你又有何解释呢?”不等他再辩解,我步步紧逼地开起了连珠炮。“老师,咱们班里和我是小学同学的他们都知道,我小学就经常忘带忘西,不是这个丢了就是那个没了,我妈妈说这可能是遗传,我爸爸就是这个毛病。”您瞧他还振振有辞呢!于是,我马上反驳到,“那你又如何解释你的学习成绩呢?如此健忘的人,学习成绩在班里却时常名列前茅,这是不符合常理的呀?你可真让人莫名其妙。王同学,错了就是错了,要勇于面对,善于改正,千万可不要强词夺理呀!”(这时我表面上还是镇定自若,心理却要怒发冲天了。您听听,明明是自己的错,却堆出这么多理由,难道毛病也有与生俱来得吗?)这下王同学红着脸,满头汗,耷拉着脑袋不再说话了。从表情中我读出他还是有些懊悔的,但对自己的老毛病坏习惯却又无能为力。我用平和的口吻说:“这样吧,你先回去,仔细想想今天的事,思量考虑考虑自己今后该怎么办?”看着王同学迈着沉重的步伐离去的身影,我的心里涌着酸楚。。。。。。那天夜里我长久无发入睡,平时帮助关心王同学的一幕幕在脑海里不断地萦绕。难道他真是个“铁石心肠”,不通情理的学生吗?难道平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教育对他真的不奏效?我给自己画出了许许多多的问好?思前想后,我决定给自己布置一项特殊的任务:采取灵活多变的手法彻底帮助王同学克服健忘这个大缺陷。我先后请来了他的父母,给他们出谋划策,借助他们之力务必时常提醒、忠告孩子!如:在床边贴张小字条、在写字台上放一个提示板等。而另一方面在学校,我担当起了检查王同学记事本的任务,并不时地在他的文具盒里。有时需准备的东西过多(如开学的费用、几何的用具、美术课的颜料、体育课的跳绳等),我都提前以电话的方式提醒他或他的家人。随着工作细致入微的展开,渐渐地我再也听不到考勤员提及王同学的名字,也再看不到其家长来校送书本的身影。孩童般灿烂的微笑又回到了他的脸上,他变了变得开朗活泼,变得人见人爱,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好学生。一天,课间操后在回办公室的路上,王同学红着脸叫住了我,“老师,我给您看样东西。”他慢慢地从兜里掏出了一张白色的小纸,神秘地递给了我。接过小纸,我看到上面清晰工整地写着如下几行醒目的小字:记事本放手边,随写随记在心间。电话机不起眼,沟通起来多方便。计算机高科技,上网浏览真清晰。写字台好清理,带的东西放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