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颗钻石教材分析:《七颗钻石》是人教版课标本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精读课文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童话故事。描述了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一个小姑娘抱着水罐出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历尽艰辛得来的水,自己没喝一口,却让给了小动物,让给了路人。爱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地发生着神奇的变化,最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从水罐里跳出的七颗钻石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这个短短的童话故事,寄寓着作者的道德期盼和某种社会理想:无私广博的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奇迹,爱心能为世界创造美好的未来;爱心是永恒的,它像星星一样晶莹闪烁,普照人间。为此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能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能发挥丰富的想象力为课文“补白”。鉴于三年级的学生对童话有浓厚兴趣的特点,教学目标设计为在对语言文字充分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培养大胆想象的能力,同时知道要做一个有爱心的人。由于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对知识的把握需要教师的正确指引,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虽容易把握,但对情感的体验不是很深,因此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创设一定的情境,方能更好地实现预期目标。学情分析《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中段学生应“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三年级的学生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能进行一定的抽象思维,想象能力也由模仿性和再现性向创造性的想象过渡。这时的学生有极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对童话、故事兴趣盎然。学生此前已经学习了联系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理解等多种阅读方法,但运用起来还比较生疏。虽然以前在本册中从未学过童话,但在课外学生已读过许多的童话故事,因此在学习本文的过程中,学生不会感到陌生和吃力,只要老师作适时的引导,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和掌握。本课应提供给学生自主选择,综合运用的机会。教学时要调动学生参与并融入课文的气氛中并为之感动。培养学生们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以及想象、联想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目标:1、能正确读写本课15个生字及其所组成的词语;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从感悟描写水罐一次次变化的语言文字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4、体会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四、重点、难点1、学习随着故事情节发展逐渐升华的爱心(重点)重点就是随着爱心的不断深化不断出现变化的水罐,水罐的珍贵也就寓意着爱心的崇高,教师要做到能调动学生参与并融入课文的气氛中并为之感动。适当的引导和强调对学生还处于发展阶段的身心都有正确的导向作用,因此,我把它作为课堂教学中的重点通过多种形式(导读、课文分析、表演、音乐欣赏等等)来丰富和完成。3、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概括以及想象、联想的能力(难点)从大语文教学观的角度来看,语文课固然应该少些“语文味”,但必须基于语文能力训练的基础之上,而学生想象、联想的能力是三年级学生所缺乏的,又因为学生个体差异较大、接受能力不同,因此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教学准备:1、要求学生回忆学过的童话故事,熟读课文,了解作者的一般情况;2、教师需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渲染学习气氛,带领学生进入神奇的童话世界;3、需制作反映课文主要内容的课件。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情境,明确学习目标:(3分钟)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学生齐读《七颗钻石》。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习了第一段,知道了《七颗钻石》讲的是有关北斗七星的一个美丽而神奇的故事。下面,就让我们回到很久很久以前——(干旱土地的图片配上一段凄惨的背景音乐)2、教师激情描述第一段的内容(略)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死亡的威胁中我们的故事发生了——一天夜里,小姑娘走出家门为她生病的母亲去找水,一路上水罐发生了一次又一次的变化,先是——(学生根据上节课的板书简单介绍水罐的变化过程。)3、多么神奇的水罐,多么动人的故事。那么是什么让水罐发生着一次一次变化的,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设计意图:凄惨悲伤的音乐和老师的深情描述,将学生带入了很久很久以前的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