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进一步体会散文的“形”与“神”以及两者的辩证关系,领会并学习课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2、过程与方法:训练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教学重点:某些段落和句子的理解。教学难点:散文的景与情。教学方法:1.美读法2.讨论法学习过程:二.背景介绍郁达夫:原名郁文,浙江富江人,一九二一年,与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等人发起了创造社。小说集《沉沦》,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表现工人形象的作品之一。抗战爆发后,赴武汉参加抗日救国运动,后在南洋从事抗日工作,一九四五年九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苏门达腊。写作背景: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一九三三年四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居住近三年。在这段时间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一九三四年七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至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此篇优美的散文。三.学生自读课文思考问题:1.阅读课文,理清全文思路。2.本文共写了几幅秋景图?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四.探讨课文内容1.讨论:本文的题目是“故都的秋”,在作者笔下,“故都的秋”这个客观现实呈现出什么特点?明确:总领句----“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归纳特点:清、静、悲凉2.是通过哪些景象的刻画来表现“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明确:主要是刻画了五种景况:小院清晨、秋槐落蕊、秋蝉残鸣、闲话秋雨、秋果奇景。3.品味词句:哪些地方突出了“清、静、悲凉”?明确:“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这里有境的宁静,也有心的悲凉。)写秋蝉残鸣----“衰弱”、“残声”。(这本身就是一种悲凉。)写闲话秋雨----“息列索落”、“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4、郁达夫写“故都的秋”,不用浓墨重彩,而是从秋的色、形、声、味、实来表现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作者笔下的故都的秋,在小院中每座低矮的破屋内外;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中;在秋雨的每一个雨点中;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也在那故都闲人充满了京腔的互答声中。5、表现了故都的秋的形,那联系这些形的中心是什么?从11段中找出中心句来说明。“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深化)6、这句话实际上也是联系散文的神,有我们的话来概括一下神是什么?赞美、眷恋故都自然风物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作者身处的社会环境,使他的内心投下了忧虑和冷落的阴影,他追求“清”“静”,并笼罩着淡淡的“悲凉”。7.作者把浓浓的秋味表现得淋漓尽致,几乎醉倒了我们,然而却先醉倒作者自己。为什么他再次提到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作者提到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与前文呼应,运用对比来形象地比喻两者之味的不同,说明了南国的秋的味比不上北国的秋。既然运用了比喻,哪本体和喻体各是什么?本体是南国的秋和北国的秋;喻体是黄酒与百干、稀饭与馍馍、鲈鱼与大蟹、黄犬与骆驼,相似点是“味”。最后,直抒对故都的秋无比眷恋之情,再次与前文呼应。8.思考题:就全文看,作者意在悲秋,还是颂秋,为什么?从客观来说,因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有各种各样的“客观色彩”,故都之秋的特色也是多种多样的,“清”、“静”、“悲凉”,就是富有特色的故都之秋的一种“客观色彩”。从主观来说,此时作家由于受到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从上海移居杭州,撤退到隐逸恬适的山水之间,思想苦闷,所以“清”、“静”、“悲凉”也是他当时内心的“主观色彩”的真实流露。作家正是注重从主观感受上,着力表现故都之秋“清”、“静”、“悲凉”特色之美,以抒发他赞美、眷念故都自然风物的情愫。所以作者意在颂秋,但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是作者对秋的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