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问语文读在何方?胡小琴很长一段时间,发现课堂上许多学生站起来读课文,竟然有些结巴、声音小、错字连篇,这确实让我有些意外。“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也是最基本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如今,我们的孩子在照本宣科时都不自信,不积极。其他的能力又从何谈起呢?对此,我的反思是我们教学中读出现了问题。(一)课堂上缺失朗读。所有的老师都知道朗读就如同语文课上的魔法杖;语文要重在朗读;知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等等。可是面对一年四次考试(甚至有的学校加上月考可能高达八次考试)的成绩排队,我们的教师和学生都表现的比较功利。课堂上背诵,听写,讲解的时间一分钟都不能浪费,真可谓”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一切。”时间紧迫,课文学生只读一遍,教师便滔滔不绝的分析,学生忙着做笔记。至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时常会被忽视,首当其冲是要知道教学用书上的理解答案。朗读只能是理论上的地位和作用,实际教学中它的地位随时被取代。(二)课堂上缺失朗读指导。或许有些老师在课堂上给学生留的朗读时间很多,也采取多种形式让学生朗读如:自由读,小组读,分角色读,男,女生比赛读,齐读,听多媒体示范读。但是学生读完后,我们老师的点评如蜻蜓点水,过于简单:声音洪亮,有感情,吐字清晰。教学中的朗读过程只有学生在参与,教师在巡视,在旁观。教师自己给学生示范性的朗读我感觉凤毛麟角。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是主导地位,学生在课堂上的朗读没有得到老师具体,准确,有针对性的指导,可以想象下节课学生的朗读会是什么样子,读不好老师会生气吗?长此下去,我们的学生在语文课上的朗读就是敷衍了事,完成任务。(三)课堂上缺失对学生课外读经典的推荐、指导。比如学完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我们教师应推荐学生读唐弢的《琐忆》,去了解不一样的鲁迅。学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推荐并指导学生完整的读《朝花夕拾》的其他篇目。学生在课外朗读过程中教师要求做好笔记、写好心得,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课外阅读量大,知识积累沉淀的就多,用时就会左右逢源,学习能力也会有所提高。我自己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到现在还没有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希望各位优秀教师能给予指导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