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四下第一单元第二课《点亮小灯泡》说课稿合肥市南门小学黄新一、教材分析《点亮小灯泡》是教科版四下第一单元第二课的内容,它是学生在充分感知了电与人类生活关系的基础上,真实触摸和运用电的一次尝试活动,是为下一步学习串联和并联电路奠定的基础工程.教材在设计上安排了2大主要活动:一则是“让小灯泡发光”,在这个活动中内设了“观察小灯泡、连接小灯泡、猜测电流路线、画电路装置图”4个小活动,期间引发出电流、电路等科学概念。二则是通过讨论电路的接法来认识通路、短路、断路等现象,从而深刻理解电路的概念和外延。因此,本课将围绕“观察小灯泡、电池、导线”,“尝试点亮小灯泡”,“讨论电流、电路概念”3大主要活动而展开。所以,我将本课教学目标如下定位:1.科学概念:认识小灯泡、电池、导线本身的结构,如小灯泡由玻璃泡、金属架、连接点、灯丝等部分,电池有正负极;掌握电流、电路等概念,特别是要知道通路、短路、断路等现象,并能清晰地描述出电流的流向。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尝试经历小灯泡连接的过程,同时学会用一根导线、一节电池、连接亮一个小灯泡,探究出点亮小灯泡的不同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画印象中的小灯泡,体会到科学观察需要细致认真的科学态度;经历连接小灯泡成功与失败的过程,体会到科学成功是建立在失败基础上的。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如下定位。1.教学重点:了解小灯泡的结构,通过自主尝试小灯泡的连接,从失败中总结并获得成功。2.教学难点:掌握电流、电路等概念,特别是要知道通路、短路、断路等现象,并能清晰地描述出电流的流向。二、说学生从知识角度看:四年级的学生对小灯泡和电池以及导线都比较的熟悉,但对于小灯泡的各部分的结构还是模糊的,在平时的动手活动中,很容易将小灯泡点亮,但是方法一般是单一的,只知道能够使小灯泡发亮,但不懂的简单电路的组成。从年龄的特点看,四年级的学生此时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本课课的内容他们非常喜欢探究。三、教学方法目标的达成需要科学的教学方法,为了在教学中达成目标的要求,突破重难点,所以教学中主要采用“尝试---探究”法开展教学,具体方法如下:1.结构观察法新课程提出科学学习的观察不再是传统教学中提倡的亦步亦趋的观察,而是自然状态下的观察。它包含2层含义:一是无意观察,二是结构观察。本课在观察小灯泡的环节,采用了“结构观察法”。2.自主操作法科学学习与常识教学的不同之一是让学生亲历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会动手,所以“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是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重头戏。本课在设计上突出了“动手操作”这项技能的训练,开辟出比较充足的时间用于学生连接小灯泡。3.对比理解法事物通过对比,更能突显其本质特色,科学知识的学习亦是如此。本课教学中存在着多出对比:首先,自我认知与活动结果的对比。主要体现在本认为很容易接亮的小灯泡在实践中却花了一大笔力气;本认为很容易画的灯泡,却画得不理想。其次,多种电路连接方式的对比。这些对比是促成学生对电路认知进一步发展的催化剂。4.再认识法(或再体会法)。也称反思法,是达成情感目标的有效手段,课堂中主要体现在让学生谈谈活动后的各种想法环节上。四.教学过程《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过程要与学生认知特点相统一,才能发挥科学教学的最大效益。这就需要我们立足学生认知结构来布局活动的结构,立足学生心理需求来解析每一个具体的活动,让每一个活动成为承载科学概念、激发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导体。所以我设计的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进行,具体阐述如下:(一)创设矛盾情境,激发学生观察小灯泡。在这个环节中,主要立足“尝试画小灯泡——产生观察需求——再认识小灯泡”3个小活动而展开。在这些活动中,学生需要有一定的观察和描述小灯泡样子的时间块,因为掌握小灯泡的结构是突破描述电流走向的介质。教师则在活动中做好学生情绪的调控与把握,同时给学生提供一幅小灯泡放大图,提供给学生一些有关小灯泡的专有名词术语。这样的设计,主要是基于这样的思考:学生对自己熟悉的事物往往缺乏细腻的认识,课堂中,教师通过设计“画小灯泡”这个环节来揭露儿童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