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对习惯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认为:“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生都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还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概括地说:一个人如果养成了好的习惯,就会一辈子享受不尽它的利息;要是养成了坏习惯,就会一辈子都偿还不完它的债务。这就是习惯!二、习惯的最佳养成时期。教育是什么?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那么培养习惯的最佳时期在什么时候?在幼儿阶段和小学阶段。在幼儿阶段家长要特别重视孩子的生活习惯的培养。比如:按时起床,自己穿衣,自己洗脸、刷牙,吃饭不掉饭,做事不磨蹭、动作要快等等。在小学阶段,则要尽可能多地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做完作业自己检查,不会的字自己查字典,按时学习,写完作业后自己整理好书包,在外面要留心观察。总的来说,抓习惯:小时要严,大了就可以放松一点。习惯一定要从小培养,因为孩子越小,可塑性越强,越容易塑造。家长还要尽量避免在青春期强迫孩子纠正不很习惯。在孩子的学龄前期要“管”和“教”为主,越小的孩子的行为越应该管束和规范,对越小的孩子的无理的行为越不能迁就。如果在孩子幼年时期父母就不能制服孩子的对抗行为,那么孩子以后的每一次对抗。父母都不会获胜;假如父母无法让一个5岁的孩子拾起他的玩具,那么就不可能在孩子具有逆反心理的青春期进行任何有效的管教。到了小学阶段除了要继续管、教以外,也要重视疏和导,做到管、教、疏、导同时并用;孩子越是长大,管和教就应该逐渐减少,而疏和导就越来越处于重要地位。孩子越大,就越要增加“疏”和“导”的分量。而且,一个教育水平越高的家长,一个越有教育智慧的家长,越善长于“疏”和“导”。对“管”和“教”用的成分就用的极少。因为他们总能抓住孩子的内心需求,总能把握孩子的内心感受,随机进行引导。这就已经是考验每个家长的教育智慧的问题了。三、孩子最应该养成的十二个习惯一年级孩子应该养成的学习上的好习惯:1、集中注意力2、踊跃举手发言3、书写规范4、按时完成作业5、自己看课程表、自己整理书包6、珍惜时间,学习上不磨蹭7、认真、细心、不马虎8、正确的坐姿、看姿等四、一个好习惯形成的四部曲。下面我来讲讲一个好习惯养成的过程:第一层次是被动性行为。它需要外部的强制力量。这是因为此时的道德认识还不充分,道德情感还在稳固,还没有形成道德意志。如老师在场就遵守纪律,老师不在场就不遵守纪律。第二个层次是自发性行为。通过接受教育,对习惯培养的重要性有了基本的认识,并能自发地根据情境要求去做,但由于自控能力差,兴趣、情绪变化大,因此行为具有随意性和情境性,行为习惯常常顾此失彼,不能完全到位,反复性大,往往是不稳定的。这时不但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还需要一定的外部提醒和监督。第三个层次是自觉性行为。它需要一定的意志力,靠内部的自我监督。此时已经有了一定的道德认识,并有一定的道德意志,能够进行自我要求和自我监督,不需要外部监督,但仍然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第四个层次是自动行为。既不需要外部监督,也不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这时遵守的纪律不是被迫的,而是自然的、自动的行动——习惯。这里我想用一个小故事来说明一下:有这么一则故事,大街上躺着一头驴子,严重阻碍了交通。几个壮汉推也推不动,拉也拉不走。交警想尽办法也无济于事,只好掏出枪来大吼:“再不走,我就开枪了!”驴子只是晃了晃它的耳朵,依然不动。这时候,一老农手拿两个萝卜在驴子眼前晃一晃,懒洋洋的驴子两眼一亮立刻起来,跟着老农走了。“推”“拉”“吼”对驴都没用,只有“萝卜”才请动了驴!老农是最懂得驴“心”的人!其实教育孩子也是一样,家长不能拿着鞭子一步步地赶,或者是板着脸对孩子说:“来,我得教育教育你。你应该好好学习、好好吃饭、好好……”总希望通过简单的教育方式来达到教育目的,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我们家长要能懂得孩子的心,善于抓住的孩子内心需求,找到让孩子喜欢的那棵“萝卜”来引导孩子自己动起来。教育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