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数列求和的教学反思VIP免费

数列求和的教学反思_第1页
1/3
数列求和的教学反思_第2页
2/3
数列求和的教学反思_第3页
3/3
数列求和的教学反思这节课是高中数学必修5第二章数列的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在学习了等差、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的基础上,对一些非等差、等比数列的求和进行探讨。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一)对课前备课的反思教学反思不仅仅只是针对课堂教学实际的反思,也应该包括对备课、教案进行反思。在备课过程中,教学设计前后共修改了4次,最后形成完整的一节课的设计。为什么反复修改了4次之多,其中有几个很关键的地方值得一提。首先,是备学生。我所教的是普通班,入班前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基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欠缺、对于数学的悟性和理解能力都有待提高。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上就考虑到了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其次,课程内容的选择。内容是数列的求和是现阶段学习数列部分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在高考题中经常出现。等到高三复习时再讲还是在高一阶段就慢慢渗透给学生还是值得商榷的。我认为高中数学的学习应该是螺旋上升的,而不是直线型。在高一阶段学生能够掌握的知识是要渗透给学生,学生经历过的,形成一定的经验,到了高三复习阶段就能唤醒这些经验和记忆。关于数列的求和的方法有很多,常见的如倒序相加法、并项法、拆项法、分组求和法、裂项相消法、错位相减法等。在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并项法和分组求和法,其目的是让学生先有一个经验,就是能够认识到一些非等差、等比数列都能转化为等差、等比数列后再分别求和。这样对后继学习裂项相消法、错位相减法做一些铺垫。第三,教学呈现方式的定位。这是很关键的环节,直接影响到本节课的成败。本节课设计上一个难点就是如何设计例题。不能求全而脱离学生实际,也不能一味搞成题海战术,因此结合本班学生的特点,选择设计的题目在难度和容量上较为侧重基础,以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灵活应用,思维得到提高。(二)对课中教学的反思这节课总体上感觉备课比较充分,各个环节相衔接,能够形成一节完整就为系统的课。本节课教学过程分为导入新课、知识回顾、例题讲解、变式训练、课堂小结、布置作业。本节课总体上讲对于内容的把握基本到位,对学生的定位准确,教学过程中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以学生为主体。.亮点之处:学生创新解答在例1求的值问题的解决上学生观察式子相邻两项之间都是平方差的形式,利用平方差公式,最后转化成一个等差数列。但是学生出现了两种做法。一种是转化成199+195+191+…+7+3,这样转化是学生最容易想到的。另一种是转化成了100+99+98+…+2+1,这两种方法都是值得肯定的,特别是第二种转化方法让整个课堂变得活跃起来。在接下来的练习中,教师的设想是学生能够想到将相邻两项合并成一项结果是1,这样很容易就能得到结果。但是高元顺同学并没有在我设想的思路上走,而是给出了一个特别的回答,他的回答是:我是这样认为的,如果这个数列是6项的话,那么第5项是-5,第6项是6,用-1+2=1,1+(-3)=-2,-2+4=2,2+(-5)=-3,-3+6=3,因此得到前6项的和就等于项数的一半。这个数列是100项,那就等于50。S200就等于100,所以S201就等于-101。他的回答博得听课的老师的一致赞同。他使用的方法通过找规律提出猜想,实际上就是使用了数学思想方法中一个很重要的方法——递推法。(2)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要甘当学生的绿叶由于数学的抽象、思维严谨等特点,学生往往对于一些较为复杂或者变化多样的题目容易望而生畏,出现懒得动脑思考、动笔去做的现象。教师也常因为时间的限制不可能给学生过多的时间去做“无用功”。在本节课上我放手让学生去思考,让学生去摸索。不怕学生出错,就是让学生能够在摸索中增强思维能力、解题技能和计算经验。特别是在例2中,教师针对题目做了简要的分析和提示,让学生去尝试着解题。朱馨同学的板书详尽,将思路方法概括表述出来,过程完整。只是结果出现了一个小错误,教师在点评过程中给予指出,同时也个结果错误也是学生经常犯的。在这两个例题教学过程中我体会到了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这也说明了给学生以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回答是不会让老师感到失望了,而是充满了惊喜。(3)从容面对课堂中的偶发事件在教学设计中我就曾预设到学生会...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数列求和的教学反思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