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模式的艺术演绎三原幼儿园张志萍幼儿园音乐欣赏是音乐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实施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将目标转化成具体的行动,最终促进幼儿的发展是每一个幼儿教育工作者所必须思考的问题,而这种转化成行动的过程就是教师教学艺术的演绎过程。音乐是抽象的文学,对于直观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幼儿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而音乐欣赏教学是幼儿园音乐教育中比较困难的一部分,是难点中的难点。根据上述研究的有关内容,借鉴教学艺术论的原理,本着促进幼儿发展的目标,在实践中我认为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的模式包括:场景烘托、整体感知、情景串联、体验互动、创造想象、领域渗透等几个方面。模式化的东西必须通过艺术的演绎才具有吸引力和生命力。下面就如何演绎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模式谈谈自己的教学感想。1、场景烘托场景烘托就是借助一些媒介用来调动孩子们的情感思维、激发整体气氛、培养探究欲望的,同时可以唤起孩子们相关的已有经验,达到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在幼儿园教学中,常用的场景烘托包括:视频特效、音乐渲染、情景再现、假想旅行、图画衬映等,通过这种创设来唤起孩子心中的感受。例如欣赏《天鹅湖》时,可以在活动室布置天鹅湖的图片、播放天鹅湖四个小天鹅的片段,感受小天鹅的快乐:在欣赏《金蛇狂舞》时,可以利用民族打击乐锣鼓等进行情景再现,可以用图画表现春节热闹的场面。2、整体感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原则,幼儿园音乐欣赏一般采用整首感知的方法,为了达到多角度、立体式感知音乐的目的,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因为儿童对有色彩的、有声音的、会变化的刺激物最感兴趣,也最能集中注意力。传统的教育技术不具备形声性、再现性、灵活性和高效性等特点,而多媒体技术具有变静为动的特点,这也正符合儿童注意的活动性特点。课堂中使用欢快的音乐,丰富多彩的图像,生动形象的动画来传递立体的信息,给音乐欣赏活动注入了充分的兴趣和活力,使抽象的音乐形象化、虚幻的音乐具体化,复杂的音乐简单化,枯燥的音乐趣味化。从而激活教材内容,有效地引发孩子愉快主动地感知音乐。根据幼儿园教育教学的特点,对音乐的整体感知用餐前后、午睡前后等日常活动的相对零碎的时间有意无意的进行刺激,同时在集体活动中配以多媒体的介入,使原本枯燥的欣赏音乐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体会一种似曾相识、如闻其声,如见其景的感受,萌生孩子对音乐的喜爱。3、情景串联情景串联就是利用串连的方式——将欣赏活动的过程有效地组合起来,相关的方法有:故事串联法、游戏行进法、儿歌导入法等,通过这种串连的方式使整段音乐形成一个前后情节连贯的“电视连续剧”,使枯燥的音乐鲜活起来,当一段故事、一首儿歌、一个游戏完成以后,幼儿便自然地掌握了所欣赏的音乐作品同时也获得了其他方面的有益经验。4、体验互动传统的音乐欣赏活动,严肃有余而活泼不足,课堂教学氛围显得过于沉闷、呆板和压抑,这是很难吸引孩子对音乐活动内在的需求的。为了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增加课堂中“互动”的机率,使孩子变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索取,达到一种“乐学”的目的。通过“动”来充分体验音乐、宣泄情感,达到一种情感升华的境界,更有效地用音乐来陶冶幼儿幼小的心灵。这种互动可以是自身肢体语言的表述,可以是孩子们之间的互动体验也包括老师和幼儿之间的交流。如在欣赏《摇篮曲》中,摇篮曲的旋律起伏不大,长于抒情,节奏均衡,略有摇荡感,速度徐缓,力度较弱,音乐形象亲切而温存。于是我们先让幼儿听音乐感受“你感觉怎么样?在梦里你们见到了什么?”然后请幼儿闭上眼睛欣赏,每听完一次让幼儿将感受说出来“我看见妈妈抱着我在月亮上飞啊飞。”“我做了个美妙的梦,有甜甜的冰淇淋,美丽的糖果屋……”。我们让幼儿自由地说出自己奇妙的想法。同样的音乐,不同的幼儿就有不同的感受,他们会按自己不同的想象随音乐进行创造性表现。5、创造想象创造是发挥孩子们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活动方式,是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和发挥创造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对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音乐创造因其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