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中生物“遗传与进化”模块中几个问题的探讨吴举宏(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江苏南京210013)因人教社的邀请和自身工作需要,前后参加了多次省内外高中生物教材培训和课堂教学观摩。培训活动中教师们先后提出了若干问题与我们探讨,教学观摩中一些师生的观点涉及到若干问题,现将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整理出来,并进行简要解释,欢迎大家批评指正。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我提出和解释这些问题的目的并不是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给学生增加学习负担,而是期盼通过与教师们的交流,让我们共同站在一个瞭望的知识高地,使我们在教学和评价中的理解和表达更加科学、严谨。1、为什么要先学习“孟德尔遗传规律”、再学习“减数分裂”、最后学习“遗传的物质基础”?在教材培训中不少教师对人教版教材在本模块内容编排顺序提出疑问:为什么要先学习“孟德尔遗传规律”、再学习“减数分裂”、最后学习“遗传的物质基础”?其实,这正是人教版教材独具匠心之处:①恢复科学发展历史的原貌,尊重科学发展进程和人类认知规律。“遗传与进化”模块教学内容的编排顺序基本上是按照科学发展的历史时序安排的,从孟德尔到摩尔根再到沃森、克里克等,从拉马克到达尔文再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任何科学思想的诞生都经历了发生、发展和不断成熟的过程,孟德尔遗传规律也不例外,教材尊重和再现了这个重大理论的形成历史。再从人类的认知规律来说,人们对自然的探索和研究,往往都是从宏观走向微观、从实证研究走向理论猜想再到实验验证,教材的编排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②突出体现了“领悟假说-演绎、建立模型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的课程目标。如果教材仍然采用过去版本教材中“减数分裂→遗传物质→遗传规律”的内容编排顺序,那只能引导学生用现代遗传学理论去解释过去的科学发现,难以达到“领悟”的课程目标,难以生动地再现“假说-演绎、建立模型等科学方法”在那个特定时代背景下“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的过程和场景。因此笔者认为,这样的教材内容的编排顺序更能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更加有利于学生在历史的进程中体悟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③符合知识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本模块教材通过“孟德尔杂交实验→减数分裂→遗传物质”的内容编排顺序,不仅展示了科学过程与方法、科学思想形成与发展,还遵循了“个体水平→细胞水平→分子水平”的内在逻辑关系和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序列。④更加有利于实施体验、探究和启发式教学。《现代汉语词典》对“体验”一词的解释为:通过实践认识周围的事物;亲身经历。也就是说,体验是通过接触实物或实践活动而对原貌对象进行真切感受、感知,因此体验必须以真实情境为条件。探究式教学必须以现象与问题作先导,学生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掌握探究的方法、启迪自己的思维、提升思维品质。启发式教学的效果取决于学生面对问题时能否形成“愤”、“悱”的心理状态,“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朱熹)是启发式教学关键的心理基础。教材这样的内容编排顺序为实施上述教学方法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奠定了基础,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站在历史的实景中像当时科学家那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更加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掌握科学方法,领悟科学思想;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科学研究的严谨和科学发现的伟大,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2、是“受粉”,还是“授粉”?包括大学、中小学课本在内的各类书籍中,“受粉”和“授粉”的混用现象引起了老师们的关注。他们提出:“受粉”和“授粉”到底有没有区别?两者之间能否通用?要不要将两者加以严格而规范地区分?根据教材编写规范,科学名词的写法要以“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名词为准,不要使用一些自造的、不规范的简称;若没有规定的,可以按习惯叫法,但全文必须统一;最好在名词第一次出现时后面加注英文;包括一般词语在内的用语须严格遵照国家语言文字的有关规范标准。我查阅了李行健主编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对“受粉”一词的解释为“开花期雌蕊接受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