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教育局王利课题:《星星变奏曲》科目:语文教学对象:九年级学生课时:1课时提供者:李凌雪单位:阳泉市平定县教育局一、教学内容分析《星星变奏曲》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这首诗在诗歌主题、手法和诗歌技艺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全诗运用象征手法,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表现诗人对光明的渴求。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艺术风格和成就。2、理解诗歌中星星、静夜、土地等意象的象征意义。过程与方法:1、学习朗读朦胧诗歌的技巧,学会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2、学会比较阅读的方法,通过诗内意象的对比,理解诗歌主旨。3、仿照诗歌结构,开展诗歌写作的活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2、体会诗人经历人生苦难之后对诗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对“朦胧诗”较陌生,但是对诗歌得欣赏已经积累了一些自己得经验,所以上课介绍“朦胧诗”的背景很有必要,将这种创作现象与社会整体环境相联系,为更好地把握诗歌主旨和诗人的写作风格提供知识平台。另外可以强化诵读,在熟读过程中,揣揣摩语言,感知“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对于形象的丰富内涵的理解,可引导学生合作研究,鼓励有创意的个性化阐发。以提高审美意识。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我主要运用的教学方法有:1、诵读法:江河的《星星变奏曲》是—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全诗含蓄朦胧.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在熟读中揣摩诗歌语言的意蕴和情味。领会“星星”的象征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从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2、联想想象法全诗运用象征手法,围绕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学习这首抒情诗,要创设氛围激活学生思维,借助对形象的感悟,把握丰富内涵,深人体会诗中的思想情。3、合作讨论探究法如对“星星”形象的感悟,可引导学生活跃研讨,提高审美意识。五、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星星、静夜、土地等意象的象征意义。学会比较阅读的方法,通过诗内意象的对比,理解诗歌主旨。教学难点:学习朗读朦胧诗歌的技巧,学会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六、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交代创作背景。回忆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自由自在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两诗情感相似,由此导入,引起共鸣。二、诵读诗歌,整体感知。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三、探究学习,品析语言美和意象美。(一)1、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2、诗中多用比喻,理解一些句的寓意:如:“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3、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4、“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二)反复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探究下列问题: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都用“如果-----谁还需要---还会---”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这是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它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近,有同样的韵律。但上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