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做题”之《外国小说欣赏》教学设计(一)知识清单中国小说主要有三要素:情节、人物和环境。外国小说则有8个基本元素: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虚构。话题重要概念、举例、观点叙述叙述角度:分为全知视角(《墙上的斑点》)和有限视角(《桥边的老人》)。叙述人称:第一人称自然亲切、真实可信,适于心理描写。第三人称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第二人称拉近距离,便于抒情。场景场景即“场面描写”,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一般由人物、事件和环境组成。场景可以:(1)给全篇定调;(2)营造意境与渲染气氛;(3)导引人物出场(推动情节发展和为后文铺垫);(4)揭示人物性格;(5)作为象征,有揭示主题的作用。主题小说必有主题,宽泛意义的主题称为“母题”。小说忌“主题鲜明”,主张“形象大于思想”。小说通过形象将“理”蕴涵其中,隐喻象征暗示出主题,因此主题就有多种可能。罗兰巴特说:作品一旦产生,作者就死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物人物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贴着人物写,就是贴着人物的心理写,贴着人物的言行写。分析小说,要注意人物的内心和言行。如娜塔莎、丹柯、朱阿等。扁平人物性格简单,如别里科夫。圆形人物性格复杂,如美国小说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里的斯佳丽。情节情节是文学作品中一系列事件的逐步展开。情节的运行方式有:1、发生—发展—高潮—结局。(基本模式)(注意倒叙)2、摇摆。《老人与海》和《变色龙》均在摇摆中进行。3、出乎意料和情理之中。即“欧·亨利式的结尾”:《麦琪的礼物》结构结构是一个“容器”:将生活中的点滴事件、情绪固定下来;充分展示生活本身的多姿(《牲畜林》《半张纸》)。组织结构的方式可依赖情节,也可依赖情绪;可横向组合,也可层层推进;还可按心理时序而展开即意识流小说。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和伍尔夫的《墙上的斑点》就是写潜意识的意识流小说。情感情感是小说的动力,作家根据情感来取舍时间,一秒钟可以很长,十年也可以很短。悲悯情怀是最崇高的情感。情感的处理往往是节制胜于放纵,适当的节制更能打动人。小说家要将情感不断积累升华,蓄势待发,比如《山羊兹拉特》。现代主义小说远离温情,崇尚“零度写作”,是出于工业化社会对人异化的反思,是情感的收敛。虚构虚构是小说的灵魂,小说是真实的谎言。小说最终要表达的不是某种事实,而是一种内心的真实,一种具有审美魅力的真实。博尔赫斯《沙之书》装神弄鬼,卡夫卡《骑桶者》信不信由你。小说在本质上是一种想象的艺术。阅读小说的目的,不是去寻找事实,而是通过文字去体悟某种思想,感受其中的情感,进而走进文学的精神世界。(二)方法总结1.理解叙述角度、人称及其表达效果【命题形式】小说采用的是什么叙述视角(或人称)?这样的叙述视角(或人称)能够取到怎样的表达效果?等等。【答题要领】准确识别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对叙述视角或人称的表达效果进行分点作答,要能结合文本进行具体分析。【考点纠错】混淆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不能结合具体文本回答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相应的表达效果。2.探究小说主题【命题形式】小说到底告诉了我们什么?联系这篇小说,你有怎样的人生启迪?“世界本身就是一个谜,它有许多种解”,小说最忌讳主题鲜明,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探究这篇小说的可能有的多种主题。等等。【答题要领】主要把握主题与情节、人物、背景或构思的关系,多角度思考问题,分点回答。要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生活世界加以阐述,回答要能够自圆其说。“生与死”“爱与恨”“美与丑”等是小说家写不厌的1“母题”。【考点纠错】没有对小说进行整体把握,只从局部某一点草率作答,导致片面理解甚至误解小说主题;不联系文本具体分析,而是居高临下作架空分析;对主题的分析不到位,不能自圆其说。3.分析人物形象【命题形式】具体说来,大致包括三种题型:①指认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②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③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答题要领】一般可从四方面去把握: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