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白居易•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唐代杰出的诗人。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并将这一主张付诸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作品风格平易自然、浅近流畅。作品多收录于《白氏长庆集》。新乐府运动•△中唐诗歌流派。•△诗人:白居易、元稹、张籍、王建、李绅等•△形式:即事名篇,采用乐府诗歌的形式而不沿用古乐府名称。“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尝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内容:多反映现实生活,关心民生疾苦,揭露社会弊端,力求使诗歌起到干预社会、补救时政的作用.•△诗风:多平易朴实,语言通俗直切。白居易生平及创作白居易的生平以元和十年被贬江州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44岁前):少年时曾避乱吴中等地,后“十年之间,三登科第”,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进士,由校书郎累官至左拾遗。此间他的思想以儒家的仁政、民本思想和“兼济天下”的人生理想为主,因而关心朝政,屡屡上书言事,他的《策林》和讽喻诗集中体现了这一时期的思想。后期(44岁后):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先后任过忠州、杭州、苏州刺史等,官终刑部尚书。此间他被迫避祸保身,选择了亦仕亦隐的道路。其思想兼取儒家的“独善其身”和道家的明哲保身及佛家的“四大皆空”。这一时期写了大量的闲适诗和感伤诗。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次年玄宗匆匆出逃,途至马嵬坡,六军不肯前行,说是因为杨国忠(贵妃之堂兄)通于胡人,而致有安禄山之反,玄宗为息军心,乃杀杨国忠。六军仍不肯前行,谓杨国忠为贵妃堂兄,堂兄有罪,堂妹亦难免,唐玄宗不得已将杨贵妃赐死,而他自己则痛苦万分。他们的爱情以悲剧收场。2、文学史上以李、杨爱情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很多,以“马嵬坡”、“长生殿”为题,写了不少诗词,著名者如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等。据记载,当年唐玄宗和杨贵妃,七夕登长生殿,遥见牵牛、织女星,彼此立下誓言,愿世世为夫妇,双双泪挂双腮。基于这些事实,如白居易《长恨歌》等,都同情李、杨爱情的不幸,哀艳动人。元和元年,白居易任周至县尉,一日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到马嵬驿附近的游仙寺游览,谈及李隆基与杨玉环的事,王质夫认为,像这样突出的事情,如无大手笔加工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他鼓励白居易:“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于是白居易写下了此事,陈鸿同时写下了一篇传奇《长恨歌传》。解题•这首诗歌的题目是《长恨歌》,“恨”是什么意思,“长恨”应作何解释?•“恨”是沉重的遗憾,“长”表时间,是感情的延绵,“长恨”就是长久的遗憾,表达了感情的深度和痛苦的沉重。解题:长恨歌谁恨?恨什么?为什么恨?怎么表现恨?谁恨:恨什么:唐明皇和杨贵妃他们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最终杨贵妃身死,而李隆基退位。造成长恨的直接原因(李杨爱情幻灭的导火索)是什么?•“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安史之乱,禁军发难。造成“长恨”的内部原因是什么?诗歌是怎样揭示的?•“汉皇重色思倾国”,看来很寻常,事实上这七个字是全篇纲领,它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统领着全诗。全篇中心是歌“长恨”,但诗人却从“重色”说起,并且予以极力铺写和渲染。“日高起”、“不早朝”、“夜专夜”、“看不足”等等,看来是乐到了极点,像是一幕喜剧,然而,极度的乐,正反衬出后面无穷无尽的恨。唐玄宗的迷恋声色,荒废政事,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杨贵妃一人受宠,杨氏族门立刻权势逼人。哥哥杨国忠当了宰相,几个姊妹都被封为大国夫人,争权斗富,不可一世。皇帝后妃也是人,也有爱情,这点与平民没有区别;但是皇帝手中有无尚的权威,他的爱情往往和这种无尚权威的运用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