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新授课“有效问题”探究江苏省镇江第一中学徐进关键词:高中语文新授课问题导学有效问题内容摘要:高中语文新授课往往是问题导学模式的主阵地,其中“有效问题”的研究则是最为核心的探讨内容。现有高中语文新授课问题导学模式中“问题”设计的弊病:脱离文本、急功近利、浅尝辄止、零碎无序。“问题”有效性的标准:能调动学生对文本深入解读的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理解、应用能力;激发学生的联想想象,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学生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教育在基础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如何在语文教育中运用“问题导学”理论,使语文教育成为发展性教学的高级类型,是当前国内基础教育中非常有意义的研究课题。高中语文新授课往往是问题导学模式的主阵地,其中“有效问题”的研究则是最为核心的探讨内容。一、高中语文新授课问题导学模式中“问题”设计的弊病1、脱离文本“问题导学”就是根据教材的内容、教学的重点进行综合考虑,对学生的阅读过程进行有目的的引领、提示,把繁琐的提问改为学生潜心读书思考,给学生一个自主读书、自我领悟的舞台。而现实教学中,有些老师完全脱离了课文本身,信马由缰,一节课下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是基于课前。我听一位老师教授《现代散文选读》中丰子恺的《送考》这篇课文,整节课都在讨论现有高考制度的弊与利,文章中精彩的细节描写、心理刻画都未做详细分析,真是令人遗憾。2、急功近利有些教师在语文课堂上急于让学生掌握文章的主旨,所以往往开头就抛出一个统摄全文的大问题让学生回答,学生很难一下子深入课本、深入作者的内心,课堂就很容易出现“冷场”的现象,最后不得不由老师自己唱“独角戏”,课后还抱怨学生太笨、预习不充分。其实是教师本身对这个问题没有做深入的思考、分析。善于提问的教师是根据课文难度、学生水平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思维的训练和语言的表达中得到提升、获得快乐。3、浅尝辄止具有思维含量、能够激发“思维对话”的“问题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显得犹为重要,所以课堂的每一个问题都应该是有价值、值得思考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对文本先做细致的分析,对问题先做认真的思考。而有些教师则是浅尝辄止,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学生不假思索、脱口而出,教师很是得意。但是无需思考就能回答的问题能算好问题吗?好的问题应如投进平静湖面的一颗石子,在学生的心中荡起涟漪,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激励学生对文本进行自主化的解读。4、零碎无序新授课设计的问题应该是由一个“主问题”引导下的若干“子问题”,问题本身应是紧密关联、环环相扣的,就像散文一样“形散而神聚”。但不少课堂的问题却是零碎杂乱、没有章法的,真是“形散神也散”了。有一位老师教授苏教版必修三《拿来主义》一课,共提出了二十个大大小小的问题,看上去课堂很热闹,可静下心来想想,这些问题到底有什么内在的必然联系,有些问题是不是非提不可。我觉得教师在上新课前应该更像一位厨师,对材料如何取舍、如何搭配,要胸有成竹。二、高中语文新授课问题导学模式中“问题”有效性的标准1、能调动学生对文本深入解读的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理解、应用能力。“问题”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开展独立阅读、个性化阅读。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和感情;根据语境把握语句含义,掌握写作技巧,体会语言表达效果;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阅读材料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在教授苏教版必修二《听听那冷雨》一课时,老师先提出一个问题:这篇文章从头至尾,作者选择了“雨”作为情感表达的依托,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强调一个“冷”字?(提示:结合作者的情感分析。)学生在分析了文本后回答:“听听那冷雨”中的“冷”,字面上突出在春寒料峭里的雨给人的外在感受,内在的“冷”则是作者远离祖国大陆而产生的内心的凄冷。作者在最后一节就写到听不到雨声,作者的心中是失落的,其实更是为25年没有回到祖国的深深遗憾和感伤,即家国之思。雨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