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一共有多少》教案教学设计"一共有多少"一、教学目标确定的依据1、教材分析(三读)读教材目标:“一共有多少”是加法初步认识的第一课时,教材上呈现的一个小朋友两手分别拿着3枝与2枝铅笔的情境,这是他们生活中经常玩耍的一个动作,把两部分合起来就是数学加法的雏形,也是学生认识加法意义的基础,由于情景中的操作动作每个学生都可以演示、体验,所以学生在课堂的教学活动中就有了一个体验的机会,学生通过这种熟悉的生活背景和生活经验来加深对加法意义的理解,同时教材中还呈现了学生所喜欢的小熊猫吃竹子的情景,学生乐于接受并有兴趣进行探究吃竹子的小熊猫和没吃竹子的小熊猫一共有多少,进一步加深加法意义的理解。并通过数一数,画一画等操作活动,掌握5以内数的加法计算,体会数学的抽象作用和。之后用3+2=5这个算式来表示,渗透了不同的含义的事情可用一个抽象的算式来表达的数学思想。读教材前后联系:学生在一单元已经认识了10以内的数,并会表示和比较10以内的数,本单元包括加法的意义、减法的意义、10以内数的加减法计算,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后续还会在本册七单元中学习20以内的数的认识和2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应用,在一年级下册还将学习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应用。读教材纵向知识上的逻辑联系:这是学生第一次学习加法的意义、运算及应用,是学习运算的起始,后续将继续学习减法、乘法、除法的意义,及更大数的运算和应用。2、学情分析(五知)已知:学生通过数一数的方法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想知:学生想知道一共有多少?能知:学生能通过画一画,摆一摆等方法算出一共有多少。难知:能正确理解加法的意义,并能运用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怎知:结合实际情景,通过数一数,画一画、摆一摆等操作活动,体会加法的意义,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二、教学目标:1.结合熟悉的生活背景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加法的意义。2.在观察、操作的活动中,探索5以内数的加法。3.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从具体的情境中提出加法问题并解答。三、教学重点:理解加法的意义及计算与生活的联系。四、教学难点:理解加法的意义。五、学科核心问题及学科核心问题群设计结构图:六、教学过程:本节课主要由五个环节来完成:(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合在一起”的过程1.猜谜导入。谈话: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下面请同学们猜一猜一种学习用品:“小黑人,尖尖头,走起路来全靠头;直着走,横着走,肚子空了就不走”学生猜谜底:铅笔。此环节用生动有趣的谜语导入新课,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自然过渡到下一个数学情境中,为提出加法问题做铺垫。2.说一说,提出问题。课件出示笑笑左手拿着2枝铅笔,右手拿着3枝铅笔。老师问:你看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说出笑笑左手拿着2枝铅笔,右手拿着3枝铅笔。提出的问题可能有多种多样,抓住:一共有多少枝铅笔?适时板书。老师肯定学生:同学们真聪明,你们提出的这个问题太有价值了。一共有几支铅笔?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共有多少”(板书课题)3.数一数,一共有几枝铅笔老师说:请同学们数一数笑笑手里一共有几枝铅笔?(课件出示图二:笑笑两手一共拿着5支铅笔。)(这一环节的重点是让学生尽快感受到把两个数合起来的过程。我在谜语导入后直接抛出问题:你能出什么问题?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问题意识。即便是学生现在提不出问题,或者提出的问题不太恰当也没有关系,让他们明白“这就是数学问题”就足够了。(二)说一说,数一数,有几只熊猫?1.课件出示情境图2、你看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总结出:有3只熊猫吃竹子,2只玩耍,一共有几只?抽象概括,用圆圈表示熊猫,数一数。教师引导学生使用符号代替法来代替生活中的实物,先画3个圆圈表示3只熊猫,再画2个圆圈表示2只熊猫,合在一起数一数一共有5个圆圈。(这一环节是对第一环节的深入和提升。同样表示“合起来”,这一环节增加了用圆圈代表熊猫,画一画,数一数的内容。由具体到抽象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稳步推进,让学生的认知自然过渡,水到渠成。)(三)认识加法算式,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