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与我国开放经济关键词全球经济再平衡开放型经济新定位2007年的国际金融危机是全球经济结构严重失衡的结果,回归平衡将是后危机时期世界经济的基本趋势,这必将导致国际经济环境和分工格局发生深刻变化。过去20年,得益于经济全球化和新国际分工体系,我国开放经济迅猛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但随着世界经济形势和国际分工的变化,我国开放型经济必须相应调整参与国际分工的定位,改变过去“大进大出”的发展路径和低成本竞争策略。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也明确指出,“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我们必须坚持以更广阔的视野,冷静观察,沉着应对,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握好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新定位,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本文重点分析国际产业分工和全球经济格局变化趋势,并探讨我国开放经济在新形势下的新定位。新国际分工体系与全球经济危机1、全球金融危机的本质——结构性危机从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算起,全球金融危机已经持续了第四个年头,并由金融危机演变为全面的经济危机。为了应对危机,各国政府史无前例地联手干预,大量投入资金刺激经济增长。美国政府先后三次大规模救市,投入资金接近2万亿美元;欧洲各国投入的资金则超过2万亿欧元;日本连续出台多项刺激计划,总支出规模达75万亿日元,占gdp5%左右。然而,刺激效果非常有限,世界经济复苏步履艰难,失业率居高不下,增长动力严重不足。今年以来,全球各大经济体、包括在危机中表现不错的新兴经济体都出现了经济增速下滑,而欧美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此起彼伏,市场信心严重受挫,世界经济二次探底的概率加大。大规模刺激政策还带来了新问题和新矛盾。一是债务大幅增加,欧洲各国的财政赤字和负债水平都比危机前提高了15%-20%;美国的国债总额由2007年底的9.13万亿美元迅速增加到14.3万亿美元;英国2009年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为12.3%,是危机前的6倍多,债务占gdp比重由危机前的44.2%升至68.6%;日本2009年财政赤字占gdp比重由危机前的2.5%飙升至10.5%,目前国债总额是gdp的两倍多。二是恶化了全球金融体系,宽松货币政策所释放的货币和信用,一部分进人大宗商品市场兴风作浪,一部分以热钱形式跑到了新兴国家的资产市场,导致了新兴经济体出现通胀和泡沫。现在,发达国家债台高筑、发展中国家通胀严重,这导致各国不敢轻易再动用财政刺激来对付经济活动的持续放缓。一些媒体早就直言不讳地指出,凯恩斯主义失败了。为什么这场危机如此严重?为什么刺激手段基本无效?为什么世界经济复苏如此艰难?答案是,因为这场危机不同于过去的危机,既不是马克思所说的生产过剩,也不是凯恩斯所说的需求不足,而是全球经济的结构性危机,即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全球经济结构严重失衡。近20多年来,在自由贸易的推动下,全球化步伐大大加快,跨国公司基于利润最大化,实行产业链全球配置,引发了制造业生产大转移,部分发展中国家成为“世界工厂”,而欧美国家则大搞虚拟经济和信用消费,进一步拉动了发展中国家的出口生产,在发达国家出现过度消费泡沫的同时,发展中国家则形成了过度投资的泡沫。全球金融危机首先是欧美国家的虚拟经济泡沫破灭,于是大量资金流向发展中国家避险,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泡沫和通货膨胀,现在可能是全球金融危机的第二阶段——发展中国家泡沫开始破灭。2、世界经济结构失衡的根源——新国际分工体系2005年2月23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拉托在题为《纠正全球经济失衡》的演讲中正式使用了“全球经济失衡”(globalimbalance)一词,指出全球经济失衡的现象:一国拥有大量贸易赤字,而与该国贸易赤字相对应的贸易盈余则集中在其他一些国家。事实上,国际收支的不平衡仅仅是表象,深层的问题是全球经济结构的失衡,而根源是国际分工体系的变化。从上世纪80年代起,随着全球贸易自由化的推进和发展中国家纷纷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国际产业分工出现重大变化。跨国企业实施产业链全球配置,把加工生产环节大量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利用当地廉价生产要素增加企业价值,国际产业分工从国家之间的“垂直或水平分工”,转向企业和产品内的“要素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