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可以促进表达能力,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吧。所以,阅读教学必须加强朗读训练,注重朗读指导。一、教师范读感染学生要让学生读好,首先教师自己要读好。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学习语言,主要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教师可以通过范读去引导学生如何去读。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我在教学《乡下人家》中乡下人家吃晚饭时,先自己范读,让学生边听边想画面,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让他们感受乡下人家在屋外吃晚饭,头顶蓝天,脚踩大地,还有陪伴他们的飞翔的鸟儿,该是多么心旷神怡!再让他们和城市人一家人围在客厅里吃晚饭有什么不同,从而体会乡下人家与自然融为一体的那份和谐,那份淡然。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对于诗歌,更要通过朗读领会意境。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较强,意境较深,必须加强朗读才能感悟其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奥妙。通过反复吟诵体会诗的内容,诗人的情感。逐步学会欣赏诗歌鉴赏诗歌,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操。如果教师自己读不好,就达不到教学的效果,更谈不上师生情感的共鸣。二、自主读悟,体验情感对语言情境或形象的把握,是语感训练的一个重要任务。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独立的、循序渐进的阅读实践,来逐步感知和把握,不能操之过急。初读时,只要求学生能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为后面的感悟、欣赏做好准备。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充分感受文章中蕴含的美好感情,获得情感体验。如《桂林山水》这一课中描写漓江的水的这部分,首先让学生自己读,思考:漓江的水有哪些特点?再读,想想漓江水静到什么程度?清到什么程度?绿到什么程度?结合课文插图,在头脑中想象:静得让人感觉不到水在流动是幅怎样的画面?清得可以看见水底的沙石是幅怎样的画面?绿得像一块无暇的翡翠是什么样的?从这些语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能够把你想象到的,感受到的读出来吗?指导学生读出重音,用恰当的语调、语速,有感情地朗读。通过这样的朗读指导,学生将会感受到漓江水的清澈,碧绿,体会作者对漓江的热爱,自己也感受到漓江的美。在阅读的方式上,可以选择自由读、分角色读等,还可以边读边做动作。《父亲的菜园》中有一段文字是描写突下大雨时,父亲顾不得吃饭就去看菜园的:“那天,父亲正在吃午饭,把碗一丢,抓起铁锨就冲进暴雨中……”我先让学生找出里面的动词,再让一名学生朗读,另一名学生表演父亲的动作。学生在朗读和表演的结合中把词语的意思形象化地表达出来,获得了直观感受,对父亲的理解较深,读起来入情入境。三、重点段落着重朗读课文中的重点段中,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例如当读到《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中的“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和“让那已经能够听到脚步声的21世纪,为战争敲响丧钟,让明天的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这些语句时,我先指导学生理解句子中重点词语,然后反复朗读,要求把这些词语读重音,读出感情来,让学生结合历史,结合社会现实体会到:我们是生活在和平之中,但世界有的地方仍然有战争,许多儿童还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