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背景1、2011年9月16日早上玩桌面积木时,老师提醒小朋友要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玩积木,不要走来走去。一开始还比较早,只来了田田、程好两位小朋友,她们还帮老师把积木搬出来摆好,看上去很有秩序。随着幼儿来园人数的增多,一些小朋友看到别人玩什么,很快他也会时不时站起来走走,于是会出现有些积木旁边一堆人,而有些却冷冷清清。然后就听到有小朋友来告状:“老师,他抢我积木”;“老师,她不给我玩。”如果老师没有及时制止,遭殃的可就是积木了。2、2011年9月20日早上吃完饼干和牛奶,小朋友可以拿起自己的小椅子去阳台上玩。小朋友出去才一会儿,秦朗哭着从阳台上近来说:“老师,维尼用脚踢我。”我马上找到维尼寻问为什么要这么做。他的回答是:“我爸叫我用脚踢过去。”说着还又用脚示范了一次,我马上制止他,并跟他说了他的错误行为,应该及时改正。3、2011年10月12日上课的时间到了,小朋友都已经做的端端正正听老师讲故事。潘俊小朋友的注意力却不集中,坐那里经常动动这摸摸那还站起来,老师提醒了,过一会儿,听到幸媛的哭声,才知道潘俊用手抓了幸媛的脸。4、2011年10月19日开学到现在也才上了六个星期阳台上篮子里的玩具已经破烂不堪。今天晴晴小朋友带了一个新玩具来——电脑,用手按键,可以发出声音,还能唱歌。晴晴说要带来给大家一起分享。许多小朋友早就对这个新玩具虎视眈眈了。早上带过来的,中午我就发现已经被分肢了。许多玩具都是这样,最后剩下没几件完整的,只有布娃娃还能安然无恙地躺在那里。二、案例描述幼儿攻击性行为,指的是当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者自己的权利受到损害时,幼儿出现的身体上的进攻,言语上的攻击等侵犯性行为。主要表现为:打,踢,咬,大声叫嚷,叫喊名字,骂人,暴力,抢走别人的东西等。幼儿的“攻击性”是很不受大家欢迎的行为。幼儿更多的是依靠身体进攻,小班幼儿的这种特点尤其明显,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没有得到很充分的发展,遇到事情也不太会用语言来解决,而更多的表现在用身体来交流所以经常会出现抢东西的现象。一般情况下男孩子更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小班幼儿打人、推人抓人等“攻击性”行为尤为严重。在与孩子们的相处中,我发现这种现象特别突出。三、案例分析——出现攻击性行为的原因1、心理因素的影响幼儿期是社会性萌芽时期,开始喜欢伙伴和团体的游戏活动,同时又是自我为中心的阶段,缺乏必要的社会交往经验,两者相互冲突矛盾的结果,便产生了攻击性行为。2、模仿。幼儿特别是小班幼儿的模仿能力特别强。他们能模仿父母的行为、电视中各种形象的行为。可以说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有些家长性格比较急噪,夫妻双方经常在孩子的面前发生口角,甚至出口就是脏话。再有就是当孩子自己犯错时,父母有时会为一时出气打他,使孩子感到父母教育自己不要打人,可他们自己却打人。在幼儿园也有这样的现象,有的孩子打人,如果没有得到老师的留意,别的孩子也会跟着打斗起来。每次我要放电视给孩子看的时候,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声音:“老师,我要看奥特曼”、“老师,我要看变形金刚”。我知道他们肯定是在家里有接触过这类动画片的。还经常摆出一些要打斗的姿势,嘴里念着:“嘿、哈、哈······”幼儿看到这类动画片就特别兴奋。3、溺爱。现在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在家父母宠,爷爷奶奶就更宠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平时什么好吃的好玩的都是给自己独享,而缺少分享的习惯。还比如孩子摔倒了家长赶紧扶起他并说“都是石头不好,把宝宝摔疼了”,还用脚踩踩地上。这个方法虽然当时奏效,转移了幼儿的注意力,但是久而久之,在孩子心中形成了一种思想:不管什么事情都是别人的不对,自己永远都是对的。而到了幼儿园,与同伴有了纠纷时,总责怪别人,不能协商解决问题时攻击性行为就产生了,此时如果被欺负者退缩,则更助长了他的攻击性行为。4、家长教育的偏差。当孩子出现一些不良行为时,往往有些家庭出现严父慈母的现象,一方严厉管教,而另一方偏袒,让孩子无所适从,不知道听谁的。于是就造成孩子骄横、任性、自私、事事“唯我独尊”,以致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