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手》教学案例镇江实验学校庄晓明教学设想刚上七年级的学生写人时,非常擅长描写人物的外貌,但总是千篇一律,一千个人都是同一张面孔,抓不住人物的外貌特征。鲁迅先生曾说过,描写人物最节俭省地是刻画人物的眼睛,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通过这双富有特征的双眼,就能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所以要想使描写的人物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就必须抓住人物外貌中最富有特征的部位去写,通过细节的描写,让人物栩栩如生的展现在读者面前,故我把苏教版九年级课文《一双手》移植到七年级去教,希望通过学生对这篇课文的学习,在今后的写人作文中,能够做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效果,刻画一个人的外貌,可以从不同侧面,多层次的加以描写,这样的人物才有血有肉,有立体感。一、教学目标1.体会“手”中蕴涵的主人公的崇高品质。2.掌握抓住最具特征的部分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二、教学重难点掌握抓住最具特征的部分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三、学法指导阅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反复阅读描写一双手的部分,运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理清描写“一双手”的各种角度。四、课前准备1.字音互填,并将文中你认为重要的字词写在下面的横线上。惺忪()()镐()逞()火燎燎()老茧()垧()2.解读“一双手”——我来为“手”建档案。(用原文词句)13.请从文中摘录一个描写张迎善的手的比喻句,然后仿照这个句子写写你父母亲的手。【摘录句】【仿写句】4.读完文章,你有疑问吗?请将你的疑问写在下面的横线上。(可从内容、写法、语言等方面入手)疑问:五、教学过程1.导入结合课前准备“3”,让学生通过观察,抓住父母亲手的一个小细节来表现父母亲的品质,从而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为实现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开了一个好头。2.自读课文,赏析“一双手”。勾画出文中具体写这双手的句子,并在旁白处作上批注。可以用“这是一双的手,你看:”的句式交流。(方法:先运用文中的关键词概括此手的特征,然后用文中的描写句印证)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环节,特意设计了三个小问题,这些问题一环套一环,深入浅出的揭示出这双手的奇特之处,也紧紧扣住课前准备“2”,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作者为了写活这双手,从不同层面,多角度的细节描写,从而突出这双手的与众不同之处,这三个问题是:(1)课文从手的哪些方面写的?(2)运用了什么手法?(3)表现了手的什么特点?3.情感升华,赞美“一双手”。从“美、丑”的角度评价一下张迎善的手。让学生明确通过对这双奇手的细致描写,反映主人公内心的美好,从而使学生在本节课上得主人身份年龄手感手的肤色纹络掌面手的大小手的别号手指手的价值2到教育,这就是语文情感价值的体现,同时也使学生明白这就是“以小见大”手法的巧妙运用,能达到窥一斑见全豹的表达效果。4.释疑解难。这种开放题目的设计就是体现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题目来源于学生,然后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最终解决问题,老师的作用就是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然后稍作点拨,在这堂课上我们围绕文章的中心,着重解决以下几个重点问题:(1)开头为何不能删除?(2)结尾为何用省略号?(3)主人公治手开裂为何不用胶布或手油?(4)肉长的这双手为何胜过铁铸的?其实这些题目的中心都是紧扣这是一双奇手,这是一双创建绿色宝库的手。(学生讨论的非常积极和投入)5.请用一句话总结本节课你的所得。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本节课我们学习的目标,以达到“一课一得”的效果。6.课堂巩固你平时观察过妈妈的手吗?妈妈的手是怎样的,请用一段文字写出来。题目妈妈的手3100“学以致用”,这道题就是检查学生学习的效果,只有通过细致的观察,再加上本节课学到的写作技巧,就能把妈妈的手给写活了,并且通过当堂学生之间的交流,从而激发学生写作的激情,其实这就是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密切结合的最好体现。7.拓展延伸联系课文内容,为张迎善拟一段颁奖词,并请你的父母亲写上点评。2008感动中国颁奖词钱学森: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这位科技界巨擘,历经艰难于1955年回到祖国后,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他为组织领导新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的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