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村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水北镇故县村位于xx市东面,素有东大门之称,距市区3公里,南临富屯溪。全村土地面积6.03万亩,其中山地5.6万亩,耕地4300亩。有12个自然村,17个村民小组,当地人口1019户3050人,外来务工租住人口2000余人,共计5000余人。2008年全村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900万元,村财收入2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600元。故县村曾获得了“省级园林式村庄”称号。20XX年,故县村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立足村情,确立了“以工促农、文明立村”的发展思路,围绕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扎实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充分挖掘区位优势,构建工业发展平台,促进村域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一、抓好项目开发,促进经济发展今年来,我村充分开发利用近郊村地理优势,进一步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在协助市政府建设紫东工业园区的基础上,巩固和发展了拥有自己特色的故县工业园区,通过积极招商引资,在原有洪达木业、宇星竹木制品、锦祥木业、佳宝日用品、天城包装、华光特种工艺品、利良纸制品、活性碳、闽北地质高纯石墨等十三家规模企业的基础上,今年又引进生产型项目2个,总投资5000万元。项目引进后,带动了当地饮食、种植、交通运输等二、三产业的迅猛发展。目前全村从事服务业、食杂店、理发店共86家,有乡村医生3人,在资质建筑企业从业人员30人,从事交通运输业人员45人,购置了大小车辆41辆,餐饮业从业人员15人,有150户拥有房屋出租。二、三产业的发展加快了农民增收奔小康的步伐。诸多企业的落地投产,为本地农民提供了许多务工创收的机会,村民们纷纷走进工厂务工,实现了不需进城、不需外出,在家门口就可以打工的美好愿望。目前,村民在锦祥木业、特种工艺品等企业上班的村民达900余人。在厂里上班的女工平均工资1000元,男工工资平均1500元。全村拥有劳力2479人,转移1599人,转移率64%。第1页共5页二、抓好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今年我村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通过积极的引导扶持,我村农业产业结构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逐步形成了以林业、水稻、烟叶、蔬菜、水果、食用菌六大主导产业。一是深化林权改革。进一步完善和深化林改工作,我村集体林业用地面积2.09万亩,其中商品林1.09万亩,自留山1856亩,林改后人均拥有林地7亩。村集体林均山均权均利到组到户,实现耕者有其山。二是稳定烟叶种植。在我村土地少,多数年轻人进厂、进城务工的情况下,鼓励在家的中老年人发展烟叶种植增加农民收入。09年种烟面积达210亩,种烟面积稳中有升。重点加强对烟农的科技种烟指导培训,提高烟农科技种烟水平,烟农收入全在万元以上。三是稳定粮食生产。稳定粮食种植面积4000亩,主要提高科技含量,推广优质品种,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全村年产粮食180万公斤,粮农平均年产值5200元。四是发展果蔬产业。针对村民长期种植水稻造成品种单一,土壤板结硬快,地力下降,经济下滑的问题,在镇农技员的帮助下,积极引进名优蔬菜种子、食用菌种植等办法,有效地调整了我村农业产业结构,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又改善了土壤质量20XX年全村农民通村种植蔬菜年收入平均达2200元;全村发展香菇、黑木耳、竹荪等食用菌生产,平均每户年产值2万元以上。五是发展畜牧养殖。鼓励村民利用近效村优势发展畜牧养殖,目前全村共有大小生猪养殖户80余户,年出栏生猪1.2万多头。利用生猪养殖优势,推广沼气池建设和使用,全村建设沼气池170余口,不仅节约了能源,又解决了长期困扰村民的生活污染问题。同时带动红虫养殖等农业生产项目,拓宽了农民增收途径。三、抓好事业发展,促进和谐稳定今年来,我村积极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倡导移风易俗、新事新办,提高农民道德素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一是加强科技培训。今年,我村50余名村民参加了镇里组织的生猪养殖技能培训,60人参加了镇里组织的茶叶种植技术培训,120人参加了村委会组织的果树栽培技能培训,村里聘请了专家向农民指导、讲课。村民学到了技术,打工有路,致富有门。二是抓第2页共5页好合作医疗。20XX年新农合缴费标准提高了10元,村干部及时下组入户认真做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