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晓琦:让教育充满人文光辉(6)让教育充满人文光辉3、关注学生生存的状态学生在课堂上的生存状况关系到他们将来认同怎样的生存境遇,追求什么样的生活样式,关系到我们培养什么样的人,很难想象,学生在被“奴役压迫”、被严格监控的情况下训练成的循规蹈矩的“小大人”,养成被动依赖、言听计从的习性,将来会成为一个生气勃勃的、充满创新意识和超越精神的、能适应变动不居的社会要求的人。所以,应关注学生课堂上的生存状态,让他们生动活泼地主动学习。教学案例评析:校园里的监视器据报载,某职业中专投资30万元在37个教学班、楼道、校门口安装监视器,全方位、全程监控学生的行为,这一举措受到校领导、教师甚至学生的称道。媒体的报道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有人赞许,有人抨击。不少人认为这种漠视宪法“公民人身自由不可侵犯”的做法被推崇是一种教育的大倒退,是对教学的大侮辱。试问:这种监狱化的生存、警察式的管理、奴隶性的张扬,能造就出一种懂得捍卫自己权利并尊重别人权利的人吗?学生生命的价值和权利,他们生存的方式和状态,他们的生命活力与潜能能被激发出来吗?。。。。。。。这个案例是发人深省的。如果联系学生的课堂生活和学习境况,我们还会有那些感受呢?4、关注学生终身发展教育作为提升生命质量的事业,它要我们所从事的每次活动,每一堂课都是在为一项伟大“生命成长工程”奠基或添砖加瓦。对于一个教师来说,他今天所从事的一切,更多的将在明天表现出来或对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许多优秀教师讲:“我们教学生六年,却要想着学生六十年”。“我们为学生四十岁以后而教”。如果我们今天的教学不能学生打下终身受用的知识与技能基础,不能培养起在新情景中解决问题的智慧与能力,无法让他们习得获取新知的策略和方法,却匆匆茫茫地抛给他们一堆可能立即派上用场的考试符号,我们辛辛苦苦工作的价值又在哪里呢?所以一位专家提醒我们:教学,要放逐短期行为。三、课堂——精神生活的空间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最重要的场合,这是无疑的。但是,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知识的意义与价值?知识所蕴涵的力量是否对他们的精神生活产生影响?求知活动过程又是否唤起了他们心灵深处种种敏锐的感应?这些是值得每位教师深思的。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感情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流过的时候,知识才能触及人的精神世界。”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智力活动是学生精神生活的组成部分。因此,要让“精神上的欢乐感来支配孩子”,发展学生智力兴趣和需要。使他们终身保持一种求知的渴望。苏联教学论专家休金娜说:学生的认识活动不应是枯燥的,纯理性的,缺乏深刻印象、满足感和智力活动的欢乐,那么这种认识活动的发展性意义就是不完备和不充分的。另一位教育专家斯卡金特指出: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给他们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因而引起了学生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学习。“”需要用全副力量来把教育工作由学生的沉重负担变成欢乐鼓舞和全面发展的源泉”。1、活泼的智慧操练人的精神活动首先表现为一种智慧生活。“爱智慧”曾经是哲人们的一种追求。但是,对智力活动的钟爱与睿智的生成都不可能靠强迫的学习与沉重的课业负担。在课堂学习中,智慧的操练是必要的。这种操练也可能产生一种理智上的“痛苦”,但正是折中求索与探究的过程可以激发学生的理智感——一种伴随潜心学习与寻求真理而产生的情感体验,如解决问题后的欣喜,豁然开朗的舒畅、柳暗花明的快意以及举棋不定紧张思考带来的丰富感受。当然,课堂上这种操练不应是机械的重复劳作,而应当是充满情趣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案例评析重心的故事一位物理教师讲“重心”一课。他先取出一根一头粗一头细的拐杖,然后用一根绳子拴在拐杖的一个地方,提起后,拐杖是平衡的。他告诉学生:这个被拴的地方就是重心。接着他问:从栓绳的地方切开,拐杖一分为二,这两段的重量是否相等?学生回答:相等。他说:是吗?又反问:假如这里有一杆秤,一边挂了四十斤的东西,一边挂了秤砣,把提头一体平衡了,提头的地方就是重心。难道说,提头两边的重量相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