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解放后,在党和毛主席的重视中医中药之下,整理“单方、秘方、验方”的热潮,也随着发掘和整理祖国医学遗产而掀起。前人的宝贵经验值得借鉴学习,尤其是八十年代以前的资料,几乎没有功名利禄的水分,医风纯朴,其真实性、实用性、可靠性均很高。针灸治疗糖尿病性膀胱病变的尿流动力学观察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郑蕙田;黄羡明;孙吉山糖尿病性膀胱病变或称糖尿病并发神经原性膀胱(以下简称膀胱病变),是糖尿病神经病变之一(1)。对本病的治疗,目前国外应用促使膀胱收缩的胆碱能药物,膀胱电刺激器或膀胱颈切开术(2,3),但均存在一定的副作用,疗效不能令人满意。Ellenberg氏主张积极寻找一种实用方法,促使已麻痹的逼尿肌恢复收缩力(4)。根据报道针灸对产后、术后和先天性脊柱裂引起的急慢性尿潴留有显著疗效(5~7),一些动物实验结果还证实针灸对膀胱的排尿机能有调整作用,对松弛性膀胱能促使逼尿肌收缩(8~10)。为了探讨针灸对本病的作用,我们对42例患者分为针灸治疗和对照观察两组,结果针灸治疗组有效率为90.6%,而对照组无明显疗效。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本文42例均系确诊为糖尿病性膀胱病变的患者。其中男性5例,女性37例;年龄26~78岁,平均年龄59.7岁;糖尿病病程2~31年,其中≤10年24例,>10年15例,>20年3例;膀胱病变病程1~10年,5年以内32例,占76.2%。二、临床表现42例病人除有典型的糖尿病病史外,均有不同程度的膀胱排尿功能障碍,表现为排尿间隔延长,排尿费力,排尿时间长,需多次排尿才能排完,小便后有余沥不尽等感觉。残余尿从20毫升~1000毫升不等,其中残余尿在100毫升以上13例,包括2例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而完全尿潴留的患者除排尿功能障碍外,患者常伴有其他植物神经和周围神经病变如出汗异常,皮肤瘙痒,阵发性心动过速,胃脘部不适,腹泻与便秘交替,会阴部感觉减退或消失,四肢麻木疼痛等。神经系统检查如膝反射、踝反射、下肢浅感觉、肛门反射、球海绵体肌试验、肛门张力等有不同程度的减退或消失。三、实验室检查本文病例在控制饮食、口服D860、降糖灵或胰岛素治疗的情况下,空腹血糖在80~405毫克%之间,其中150毫克%以下11例,151~250毫克%26例,250毫克%以上5例;有10例肌酐、尿素氮超过正常值;尿细菌培养26例,其中6例阳性(大肠杆菌、产气杆菌、酵母菌等);尿常规检查42例,尿蛋白阳性19例,白细胞增多32例,红细胞增多15例;12例作排泄性尿路造影,其中3例肾积水,4例肾脏显影不佳,膀胱形态大多欠光整,6例有小梁憩室形成,12例排尿后膀胱内有1/5~4/5造影剂残留。四、诊断标准1.糖尿病诊断标准:按1982年国内修正的正常人OGTT(糖耐量试验)正常上限与糖尿病诊断标准(11)。本文42例均为显性糖尿病,其中胰岛素依赖型8例(19%),非胰岛素依赖型34例(81%)。34例中轻型11例,中型20例,重型3例2.膀胱病变诊断标准:我们根据国外对本病的诊断(12),结合国内对神经原性膀胱的诊断标准(13,14),拟定出以下膀胱病变的诊断标准。(1)有典型糖尿病临床表现及排尿功能障碍,并伴有其他神经病变表现者;(2)排尿后即行导尿术,残余尿在20毫升以上者,并排除下尿路机械性梗阻:(3)尿流动力学检查符合下运动神经原性膀胱;(4)膀胱感觉减退甚至丧失。治疗方法糖尿病治疗:按患者原来治疗方案不变,即在饮食控制基础上加用D860、降糖灵或胰岛素治疗。膀胱病变治疗:对照组不予针灸治疗,给予空白安慰剂;针灸组根据中医辨证分型进行针灸治疗。一、辨证分型与针灸取穴1.真阴不足,肺肾气虚(简称Ⅰ型):烦渴多饮,排尿乏力,间隔延长,头晕目花,神疲乏力,短气自汗,大便干结,舌红苔黄燥,脉细。治则:补益肺肾,助其气化。取穴:第一组取气海(灸)、列缺、照海、水道;第二组取会阳、中膂俞、委阳。2.真阴亏损,肾阳虚衰(简称H型):口干欲饮,排尿费力,点滴而出,小腹胀满,面色白,神气怯弱,腰以下冷,下肢浮肿,大便溏薄,甚则失禁,舌淡胖,脉沉细。治则:温补肾阳,化气行水。取穴与Ⅰ型二组取穴相同再加灸命门、肾俞、关元。二、针灸手法与疗程各穴针刺手法均用提插捻转补法,即进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