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心中神圣的责任——记优秀共产党员国家级教学名师冯博琴张黛微有人曾经这样说过:夜深人静时,交大家属院那个最后亮着灯的房间就是冯博琴教授的住所。2003年3月,冯博琴在外地出差时不慎摔伤左腿。整整一个学期,他都是坐着出租车来到学校,让研究生架着上楼,拄着双拐给学生讲课。每周4学时、150人的本科生大课,他一节没有落下。当别人问他为什么这么投入时,冯博琴回答——是责任,一个教师的责任,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热爱教学视站讲台为天职冯博琴自1965年大学毕业留校至今,已在三尺讲台辛勤耕耘了36个春秋。“三尺讲台是体现我人生价值的舞台,是我最热爱的地方。我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讲台上的表现,我的一切喜忧都来源于讲台上效果。”冯博琴如是说。身为博士生导师,他每年都要给本科生上150人大班78学时的《编译原理》。教室越大,人越多,他讲起来越有激情。他喜欢讲台下那些年轻的目光发出的共鸣和满意。他说那种渴求知识的目光不容他有半点敷衍和懈怠。冯博琴常常把讲课比作演出。他说:“观众看一场演出,要求戏要有内容,演员要有艺术功底,演得卖力。我们讲课何尝不是演出,下面那么多眼睛看着你,那么多耳朵听着你。学生是交了学费买了门票来听课的,课堂时间是他们生命的一部分,他们有权利要求老师讲课内容充实,重点突出、理论联系实际、具有感染力。作为教师有责任千方百计满足学生这个要求,用好课堂的一分一秒,对得起学生和家长的信任。”为了站好讲台,把讲课效果在学生身上最大化,冯博琴总是全身心投入,精心设计,仔细推敲、体会课堂上的每一个细节。他讲编译原理已有20余年,但每次讲课前还要认真备课。他说,计算机技术在不断进步,其他学科的内容在不断变化,教学的对象、理念、方法、手段都在变化,所以他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充实和更新自己。为了讲课不断上水平,冯博琴一边潜心科学研究,一边不断深入学习、融会相邻学科的知识。他说:“上课是一个无穷无尽的过程,开始讲课的时候胆子很大,投入越多,上到一定层次,你会觉得上课不是那么容易,以前的理解是不够的;等你把起点定在新的高度,愈往上走,就愈感到它的艰难、深奥;于是你不懈地学习、探索、研究,再往上走,你就懂得了学习这门课的方法,会觉得左右逢源,游刃有余。这时你在讲课时就会把课本知识活化,对课本作出生动的阐释,真正做到给学生一杯水,自己有一桶水。到了这时候,你会发现那些用本学科知识很难讲清楚的东西,用其他学科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就能讲得明明白白。所有学科到了高处都是相通的。”冯博琴说他现在业余喜欢看孔子、老子、孙子、荀子,也喜欢看京戏和体育竞赛,在任何知识门类中都在感悟教书的道理。精心教学把素质教育渗透到教学和管理中冯博琴的严格在西安交大是出了名的。他对于课堂秩序、作业和考试纪律的要求都非常严格。学生送给他的雅号是“杀手”、“四大名捕”。他上课不许学生迟到,如果迟到了,要么不能进教室,要么就坐在后排的“迟到席”上。冯博琴是西安交大计算机教学实验中心主任,他规定不许任何教师考前给学生画重点。一个任课教师违反了这条规定,冯博琴得知后就给那位教师和主管教学的主任以每人罚款1000元的处理。他的课程也曾给自己同班同学和大学老师的孩子挂了红灯。没有人去找他说情,谁都知道他“严格”的口碑。冯博琴注重从点滴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和吃苦精神。他自己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说一不二,要求学生也要如此。说什么时候干什么就必须干,作业什么时候完成就必须完成。研究生请假或出差,超出一天时间他都要严厉批评。他要求他的研究生学会一天工作10小时;他让研究生在生活、学习、卫生上订立规章制度,自己管理自己。冯博琴这种严格的背后有超越了父母之爱的良苦用心。他说他这样做是为了学生真正成才,为学生完成家庭不能完成的教育,为了他们日后能够轻松自然地适应社会。冯博琴说:“成功的学校教育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来完成。而学生年龄毕竟还小,自控能力不强,知道的道理也不够多。老师有责任让学生严格按照道理去做,不能等学生悟出来了,许多事情已经耽误了。我上课严格,是为了养成他们的规则意识和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