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室外墙裂缝原因分析(精辟)奥体南区商业办公楼地下室外墙裂缝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针对我单位供应混凝土奥体南区a座商业办公楼等五项工程,于20XX年1月18日施工浇筑的地下室外墙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p10,在春节后发现地下室外墙出现裂缝,裂缝特点为竖向裂缝,部分裂缝呈有规则分布,一般4~5m一道,延主筋方向产生;裂缝宽度一般不大,大多数在0.3mm以下;附墙柱两侧等特殊结构部位裂缝较明显,墙长中部附近较多;模板拆除后不久可发现细微裂缝,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内外温差的变化,裂缝还会逐渐增多变大;近年来较多工程地下室外墙在施工阶段特别是在混凝土浇筑后3-28d之间常常会出现不同程度、不同数量的开裂,裂缝多为竖向裂缝,裂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与地下室的平面形状、设计构造、外墙周长、配筋、施工、养护条件及混凝土等都有关系。针对该工程出现的裂缝问题,我们分析可能存在以下原因,我们双方将根据以下原因找出针对的措施方案,多方改进,力争减少或避免在后继施工的外墙裂缝的产生。二、裂缝成因分析(一)设计方面1.墙体配筋可能存在不合理的情况。在混凝土中进行细而密的配筋,钢筋将约束混凝土的塑性变形,提高混凝土的抗裂能力,如果钢筋直径过粗,起不到对混凝土的约束作用,往往产生裂缝。2.“后浇带”设置可能存在不合理情况。后浇带是施工期间保留的临时性混凝土收缩变形缝,是一种特殊的施工缝,设置后浇带可以取消结构中永久性的伸缩缝,是解决超长混凝土收缩变形的重要措施。如果后浇带设置间距过大,容易引起混凝土开裂。(二)混凝土自身方面方面,地下室外强出现裂缝,从混凝土方面来说主要是混凝土的自身收缩而引起的,其收缩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塑性收缩裂缝第1页共4页混凝土在初凝前由于水分蒸发,内部水分不断向表面迁移,形成混凝土在塑性阶段体积收缩。一般混凝土的塑性收缩约为1%,坍落度大的混凝土则可达2%。当施工时温度高,相对湿度较低时,混凝土内部水分向表面迁移供应不上蒸发量的情况下,表面失水干缩受下面凝土的约束,会出现不规则的塑性收缩裂缝。这种塑性收缩裂缝在混凝土初凝前,二次振捣(压抹)可以愈合,但是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发展为贯通性有害裂缝。2、水化收缩及自干缩裂缝水泥在水化反应过程中,会产生水化收缩。硅酸盐水泥的水化收缩量约为1%一2%。水化收缩在初凝前表现为浆体的宏观体积收缩,初凝后则在已形成的水泥石骨架内生成空隙。水泥在继续水化过程中不断消耗水分导致毛细孔中自由水减少,湿度降低,外部养护水供应不充分的情况下,内部产生自干燥现象。由于自干燥作用导致毛细孔内产生负压,引起混凝土自干燥收缩。由于一般混凝土的水胶比较高所以比较少发生自干燥收缩。3、温差胀缩裂缝混凝土浇注后,水泥的水化热使混凝土内部温度升高,一般每100kg水泥可以使混凝土温度升高1o℃左右,加入混凝土的入模温度,在2—5d内,内部温度可达50℃一80℃,而混凝土的线膨胀系数约为10×10-6/℃。试验表明,在标准环境下,混凝土温度和环境温差于25℃时,即出现肉眼可见的温差收缩裂缝。4、干燥收缩地下室钢筋混凝土外墙开裂主要是由于混凝土在硬化以后,内部的游离水会由表及里逐渐蒸发失水,导致混凝土由表及里逐渐产生干燥收缩。在约束条件下,收缩变形量导致的收应力大于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混凝土出现由表及里的干燥收缩裂缝。干燥收缩包括发生在开始阶段不可逆收缩和再潮湿后的体积膨胀,后期干燥时发生的可逆收缩。影响混凝土干燥缩的因素有:水灰比、水化程度、养护温度、含水量、水泥含量、构件厚度与体积和表面积之比、相对湿度、干燥速率、干燥时间等,而地下室外墙拆模后(一般为2—3d),虽然进行浇水养护,但由于受到现场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做恒温恒湿进行养护,第2页共4页而只能采用浇水进行养护,因此混凝土外墙的干燥及收缩在所难免。同时由于地下室外墙混凝土体积和表面积之比较小(厚度较小),从而导致干燥速度快、时间短;通过观察发现,地下室外墙混凝土收缩开裂大多数均发生在浇筑后的15d内,裂缝主要集中在墙高1/2处向上下扩展,根部及顶部几乎没有。沿墙长每2~3m一道。(三)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