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訓詁的體式第一節隨文註疏第二節通釋語義的主要專書第三節文獻正文與筆記中的訓詁第三章訓詁的體式第一節隨文註疏訓詁體式指訓詁的體制,即以何種形式表現出來。訓詁家要根據作訓的對象、角度、目的等的不同而選用不同的形式。大致可分為三類:隨文釋義的註疏、通釋語義的專著、文獻正文與雜考筆記中的訓詁。一、註疏的名稱註疏的名稱很多,最“初叫傳”“、說”“、解”,“也稱爲詁”“、訓”“,後有箋”、“注”“、釋”“、詮”“、疏”“、音義”“、章句”等等。或名異實同,或意義微殊,或互相結合成爲“新的名稱。如:訓詁”“、詁訓”“、解詁”、“義疏”“、疏證”等等。1、傳胡韞玉《古書校讀法》:“《說文》‘:傳,遽也’。從人,專聲。辵部‘遽,傳也’。《爾雅·釋言》‘:馹、遽,傳也’。(郭璞注:皆傳車馬之名。)按:以車曰傳,亦曰馹,以馬曰遽,亦曰驛,皆所以達急速之事。《左成四年傳》‘’:晉侯以傳召伯宗是也。傳者,由此達彼;引申之,凡由此達彼者皆曰傳。《周禮·掌節》‘’:必有節,以傳輔之。傳者,以節符遞傳者也。引申之,以言語遞傳者亦謂之傳。《儀禮·士相見禮》‘’‘:妥而後傳言。注:猶出言’也。“又引申之,遞達古今之言語亦謂之傳。《禮記·樂記》‘’‘’:有司失其傳也。注:猶說也。《祭統》‘注:傳著于鐘’鼎也。《釋文》‘’:謂傳述。又引申之,解釋古今之言語者亦謂之傳。《定公元年傳》‘’‘’:主人習其讀而問其傳。注:謂訓詁。《春秋穀梁傳序疏》:‘傳之解經,隨條即釋。’《漢書·淮南王傳》‘:使爲《離騷》’‘’傳。注:謂解說之。《漢書·藝文志》:《春秋》有《左氏傳》、《公羊傳》、《穀梁傳》,《詩》有《韓詩內外傳》、《毛詩故訓傳》”。傳有內傳、外傳、大傳、小傳、補傳、集傳之分。2、說《說文》“:說,說釋也。一曰:談說。”“釋,解也”。《墨子·經上》“:說,所以明也”。按:說即說明、解釋的意思,引申爲用以解說的詞語、文字。《漢書·鼌錯傳》“”“”:不問書說。注:謂所說之義也。《墨子》有《經說上》、《經說下》;《韓非子》有《說林》、《內儲說》、《外儲說》。《漢書·藝文志》:《易》有《五鹿充宗略說》,《書》有《歐陽說義》,《詩》有《魯說》、《韓說》,《禮》有《中庸說》、《明堂陰陽說》,《論語》有《齊說》、《魯夏侯說》、《魯安昌侯說》、《魯王駿說》、《燕傳說》,《孝經》有《長孫氏說》、《江氏說》、《翼氏說》、《后氏說》、《安昌侯說》。3、解《說文》“:解,判也”“。從刀判牛角。判,分也”。從刀,半聲。按:解的本義就是分析,訓詁就是分析語義,所以也叫做解。《管子》有《牧民解》、《形勢解》、《立政九敗解》、《版法解》、《明法解》,《韓非子》有《解老篇》,《禮記》有《經解》。漢人注書,常以解詁連言,亦作解故。如大小夏侯《書解故》、賈逵《春秋左氏解詁》、何休《公羊傳解詁》等;也有與注或說連言的,如許淑《左氏傳注解》、伏黯《齊詩解說》。後世又有所謂集解,其義有二:一是通釋經傳如杜預《春秋經傳集解》一是集各家的解說如范寧的《春秋穀梁傳集解》4、詁詁與故,古字通。漢人注書,多名爲故,也叫做故訓或訓詁。黃以周《讀〈漢書·藝文志〉》:“漢儒注經,各守義例,故訓傳說,體裁不同。故訓者,疏通其文義也;傳說者,引證其事實也。故訓之體,取法《爾雅》;傳說之體,取法《春秋傳》。孔子《十翼》,本不名傳,《彖》《象》依經立訓,與故訓近;《繫辭》《說卦》專論大義,與傳說近。詩家毛公合故、訓、傳爲一,仍以故訓爲主,魯、齊、”韓諸家,故與傳畫分兩書。又說:“”漢初講經之士,重故不重傳,傳多雜說,非經本指。按:黃說分故訓和傳說爲兩種不同的體式,但是同這些詞的古義不盡吻合。章太炎先生《國故論衡·明解故上》云:“先民言故,總舉之矣,有故事者,有故訓者。《毛傳》以外,三家亦有《魯故》、《韓故》、《齊后氏故》、《齊孫氏故》,斯故訓之流也。《書》、《春秋》者,記事之籍,是以有故事。《太誓》有故,猶《春秋》”“”有傳。諸故事,亦通言傳。章說蓋較妥。龐石帚《國故論衡疏證》中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