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珠海市发展和改革局目录一、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一)发展基础(二)发展环境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二)发展目标三、主要任务(一)壮大经济规模(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三)打造城市新格局(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六)全面推进综合配套改革(七)进一步扩大开放(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九)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十)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四、重点项目(一)基础设施项目(二)重大工业项目(三)服务业项目(四)农村建设项目(五)科教文卫项目(六)环保生态项目珠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2010年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期。“十一五”规划,是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十一五”规划,对推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增创珠海经济特区新优势,加快建设珠三角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先行示范市具有重要意义。本纲要根据《中共珠海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是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一、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一)发展基础“十五”期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克服了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保持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为我市在“十一五”时期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2005年本地生产总值(GDP)达到634.58亿元,“十五”时期年均增长13.8%,高出“九五”时期3个百分点;人均GDP由2000年的2.67万元增加到2005年的4.53万元(折合约5525美元),提前一年完成预期目标,在全省位居第三;工业和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9.1%和8.2%;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出口、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9.2%、13.8%、24.2%和15.1%。2.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大办工业取得新进展,农业生产平稳,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三次产业的比重由2000年的4.2:55.5:40.3调整为2005年的3.2:51.9:44.9。工业经济初步形成了电子信息、家电电气、石油化工等优势产业。工业结构高级化和适度重型化趋势明显,以电力能源、石化、钢铁为代表的临港重化工业发展迅速,轻重工业总产值比例为40.659.4∶,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8%。“工业西进”成效显著,西部地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市比重由2000年的22.2%提高到2005年的46.6%。3.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粤西沿海高速公路珠海段建成通车,江珠高速公路珠海段即将完工,广珠城际轨道交通正式动工。高栏港区两个5万吨级集装箱码头开工建设,珠海港已成为珠三角重要的进口液化气仓储转运基地。广东省第二个LNG接收站落户珠海。港珠澳大桥、广珠铁路等重大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珠港大道、昌盛大桥、横坑大桥等一批重大城市基础设施和市政设施项目相继建成。城市多条主干道改造工程完成,有效改善了市区交通状况。城中村改造取得明显成效,改善了居民居住环境,美化了城市景观。大学园区、高新区和临港工业区等园区配套建设逐步完善。珠海电厂3#和4#机组、城市污水处理工程、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情侣北路等项目正加紧建设。4.改革开放和区域合作迈出新步伐。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体制逐步完善,国有资本在基础性和公益性领域的主导作用有所增强。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得到改善,民营科技企业异军突起。率先取消农业税,农民负担大幅减轻。行政区划调整顺利完成,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逐步深化,机构改革基本完成,机关作风建设已见成效。商用土地交易、产权交易等八个中心运作更加规范,实现资源市场化配置和集中监管。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投资环境逐步改善,招商引资成绩明显,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研发机构落户我市,五年进出口总额累计达870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