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视野】方斐卿:教师如何阅读每当教师培训结束时,总会有老师向我提出:平时读些什么书?能否开一个书单给我们,也好自学。说实话,提供一个高质量的书单是很容易的事,但能否按书单阅读,如何阅读却是个大难题。根据我的体会,大人读书没有强制的任务驱动,读什么读多少全凭自己掌控。阅读效果与读什么书当然有关,但更取决于阅读者的习惯与态度别以为教师平时都有阅读的习惯,那倒不一定,我经常带教师到上海杭州学习,就看到为数不少的教师平时没有读书买书的习惯。如果没有读书买书的习惯即使家中有藏书和书房,也是摆设。我有个朋友,据他说,他平时很少看书,因为一看书,他就想睡觉,所以他想睡觉却睡不着时,就看书,这位朋友就没有看书的习惯,他把看书当成了安眠药;而很多人都有睡前看书的习惯,若不看一会儿书,总觉得好像落下一件事。后者便是良好的阅读习惯,它至少能保证每天有一定的看书时间。读书的态度也会影响读书的效果,有人阅读要有安静的环境、特定的书房,阅读时正襟危坐,有人阅读时甚至要拉上点窗帘,配上音乐,如果不具备这些条件,就看不了书,所以知识分子、教书先生装修房子首先考虑要有个书房;而有些人阅读时非常休闲,随时随地都能阅读,公共汽车上能阅读,躺在床上也能阅读。毛泽东的半张床就是一个书房。我教语文的最初几年,对书房要求很高,必须要有独立的书房,几千册藏书整齐地排列在一个个书柜里,置身其间很有成就感,好像自己很有学问。后来几经搬家,发觉藏书实在是累赘,因为我发现有很多书自己都没有仔细看过,也有很多书当时购买时看走眼了,内容很次,不值得再看。时至今日,我也会买一些令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书。其实,一段时间内真正读完的往往也就是那么几本书,而我又是一个受不得拘束之人,随时随地看书倒符合我的个性,又何必非得要一个像模像样的书房呢!教师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随时随地都想看一些书的学习态度,就会主动地找书看,书看多了,欣赏鉴别能力就会不断提高;相反,若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积极的学习态度,即使提供了很多书,又能产生多少阅读效果呢?在网上或在报刊上我经常看到人们开列的各种书单,我总是一看了之,并不把它们当一回事,理由很简单,大人看书犹如吃菜,“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每个阅读者都会根据自己的专业基础、业余爱好有所选择的。别人认为很有水平的书,我可能不以为然;我觉得很好的书,别人不一定认可。在最近几期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班上,我为什么只把自己所写的《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透视》一书作为教材发给老师们,因为我认为这本书里的内容对老师们有用,但是,我能保证老师们都能接受吗?我猜想有些老师可能都还未阅读!阅读其他的经典图书又何尝不是如此!大人毕竟不是孩子,我们可以强制孩子阅读甚至背诵,大人显然不能这样做,也不可能做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阅读习惯和态度,这就是大人看书的实际情况。当然,在信息泛滥、盛行快餐文化的今天,选择什么书阅读和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对提高阅读效果还是有帮助的。本届青歌赛上,有人请教余秋雨怎样读书余秋雨提供的阅读策略,我认为非常真实有效。他提供了四点读书意见:一是选择一流的书;二是在一流的书中选择自己看得懂的书;三是要一本一本地读,不要贪多,书桌或床头旁放一本足矣;四不要让劣质信息占据自己的大脑。最后,总得提供几本书供老师们参考,至于你是否阅读?读到什么程度?就要取决于你的阅读习惯和态度啦!呵呵!1、读一点语文教育史的书《传统语文教育初探》(张志公,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年初版,后来又增补改写《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暨蒙学书目和书影》,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出版)《从文言文教学到白话文教学——我国近现代语文教育的变革历程》(郑国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百年事典》(顾黄初,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初版)2、读一点语文教育大师的经典性专著《叶圣陶集》第13、14、15三卷,第16卷是他编选的教材)(《文心》、《精读、略读指导举隅》)(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1版)《朱自清全集》第2、3卷,(《国文教学》《标准与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