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姚静《青海高原一株柳》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以酣畅淋漓的笔触介绍了生长在青海高原上的一株粗壮的柳树,这棵柳树虽然是一株极其平常的柳树但是又是一株令人敬而生畏的、有着顽强精神的、神奇的柳树,告诉人们面对人生的困境和艰难,不能抱怨命运,应该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生存环境抗争。全文首先用两个自然段点明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其次从青海高原这株柳树生长环境的恶劣和这株柳树的巍然撑立写出其强大的生命伟力,继而猜测和想象那株柳树存活、长粗的生长过程,进一步体现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顽强毅力,接着又写了家乡灞河柳树的极易生长,从侧面烘托出青海高原一株柳敢于与命运抗争。最后以震撼人心的话语点明了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而是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从而揭示出人生哲理。全文层次清晰,语言优美、流畅,情景交融,由物及人,托物抒情,为人们展现了一幅独特的充满生命力量的风景画,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和情感体验的好材料。教学结束,我反观整个教学过程,有几点体会:一、在这堂课上,我始终紧扣“神奇”两字,以“神奇”为入口,和学生一起走进文本,研读文本。课一开始,便带领学生找到中心句: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人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紧接着就请同学们随着作家的视角亲眼目睹这株柳树,看看这是一株怎样“神奇”的柳树?在细读课文第五自然段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两合抱粗”、“百十余平方米”、“粗实而坚硬”等感受柳树外在的神奇。在理解柳树顽强非凡的生命力的时候,我紧紧抓住“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然后非常自然地用一句话“这样一株神奇的柳树如何在青海高原这样恶劣的环境中长得如此‘壮丽’?”过渡到第六、七小节,抓住“干旱”、“寒冷”“不可思议的奇迹。”“经受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一遍又一遍引读这句话,让学生了解这株柳树在经历了无数次干旱、严寒、高原风雪和雷轰电击却又能一次次活过来,从而更深刻地感悟到这株柳树顽强的生命力和内在的神奇!二、抓住关键词,体会作者的情感及遣词造句之精妙。“伫立”这个词一般是形容人长时间地站立,本课中作者拿它来形容一株柳树是否合适?上课初始我便让孩子们带着这个疑惑去读课文,去感悟。后来学生逐渐明白作者写的这株柳不是普通的一株柳,它顽强,它是千万个具备这种顽强品质的人的代表,所以用“伫立”这个词是非常准确的。三、引导学生在读中悟情。我们认为在语文课堂里,孩子对待学习,不应是被动的学,旁观者似的学,而应该要让孩子在语文的情感世界里真正走一趟,这是学好语文的前提。这堂课上,我紧紧抓住孩子们的情感,让他们入境悟情,体察文字的灵魂。第一次读“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这句话的时候,学生情感上是空白的,他们所看到的仅仅是文字表面所传达的信息;在了解了柳树生长环境的恶劣之后,我又一次引导学生读这个句子,这个时候学生基本能初步感悟这棵柳树身上具有的精神;学习了这株柳树不平凡的生长过程后,再读这个句子,此时学生的情感已经相当丰富,对这棵柳树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已能意会言传;等到将家乡灞河的柳树和这株柳树一比较,学生第四次回读这句话的时候,这株青海高原上的柳树,已经从文字的柳树转化成了一棵有生命有温度的树了。一次次读,一次次悟,在朗读中达到情感上一步一步的提升。读,反复地读,就能有所悟!让学生反复读就必须让他们一次比一次读得带劲,这就要巧妙地、不厌其烦地激发。从读中,学生必然会经过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识与体察过程。这一点,我在这堂课上可以说是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四、关注写作方法。一篇文章的学习,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明白道理,还要带领学生去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提高写作水平。所以在引导学生读、悟的同时,我还注意写作知识的讲解,如本课中出现的对比衬托、环境烘托、联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