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游戏的定义一、各学科视野中的游戏1、文化视野中的游戏游戏是文化的摇篮;游戏优于文化、超越于文化,游戏数量的多少,标志着文化繁荣的程度;游戏先于文化,文化反过来制约游戏;游戏在不同文化中的角色是不一样的。2、社会学视野中的游戏游戏是社会结构和价值观的一种体现(游戏与工作是对立的、游戏与工作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游戏的魅力在于它处于人生的像与不像之间3、语言学视野中的游戏外语中关于游戏的表述希腊语:适合儿童的游戏、玩、无价值的。梵语:动物、儿童;风或浪;单足跳等。英语:小孩的假装、成人的各种体育活动、玩笑幽默、艺术活动等。汉语中关于游戏的表述玩、游、嬉、遨等。4、生物学视野中的游戏游戏是一种生物本能的活动,是发泄能量过剩或恢复、补充能量的活动。游戏是练习成年后维持生存所必需的技能和活动。游戏是复演人类行为进化的过程,童年时连接人和动物之间的过渡期。5、人类学视野中的游戏游戏是人类从生存需要发展到追求享受的需要,是人类从儿童成长为大人的过程中的一种自然现象。6、心理学视野中的游戏游戏是由内在动机引起的,自动自发、自由选择的。游戏是欢乐而自发的。游戏不同于探索行为。游戏不受外在规则的限制。游戏是积极主动和愉悦的。总之,各家看法见仁见智从体育的观点,游戏是一种运动从社会学的观点,游戏是社会和价值观的一种表现从教育的观点,游戏和学习有关从人类学的观点,游戏是人类发展的途径儿童游戏的本质特征P12游戏是一种快乐的行为,具有愉悦性;游戏是一种自发的行为,具有主动性;游戏是一种假装的行为,具有虚构性;游戏是一种有规则的行为,具有有序性;儿童游戏本质观的演变1、游戏概念的非自觉化理解在英文中,游戏有“play”和“game”两词,汉语中,游戏是“嬉戏”、“玩耍”。人们对游戏概念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感性层面,还不能达到自觉地把握游戏的本质。2、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游戏是儿童的本能活动席勒(德)和斯宾塞(英)提出,游戏是剩余精力的无目的消耗,并从中获得愉悦和满足。霍尔(美)认为,游戏是种族的过去活动习惯的延续和再现。格鲁斯(德)主张,游戏是对未来生活需要的活动的准备,是本能的练习或训练。拜敦代克(荷)提出成熟说,认为游戏是儿童操作某些物品得以进行的活动。福绿贝尔(德)认为,游戏是儿童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是一种本能性的活动。他将游戏的本质归结为生物性。3、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游戏是儿童的社会性活动维果斯基(苏)认为,游戏是在真实的实践之外,在行动上再造某种生活现象,在这种活动中儿童凭借语言,以角色为中介,了解、学习和掌握基本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我国的游戏理论研究,也坚持游戏是儿童的社会性活动的观点。例如,在《教育大辞典》中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通过模仿和想象,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活动。杜威(美)认为,生活即游戏,游戏即生活。4、儿童游戏本质观的新探索:游戏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毛曙阳(中)认为,游戏从本质上说是指一类儿自主控制的,能带来愉快情绪体验的,有操作材料的活动,其中自主控制是游戏的最内在本质。刘焱(中)指出,游戏的本质是幼儿的主体性活动,这种活动现实直观地表现为人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活动。学前儿童游戏的结构要素(一)游戏的外部可观察的行为因素1、表情愤怒哭厌烦无聊茫然专注轻松微笑嬉笑夸张放声大笑(兴奋性程度增加)2、动作非常规性、重复性和个人随意性(1)探索对物体性质的探索;对物体关系的探索;动作效应的探索;(2)象征:是在表象作用支配下的想象性虚构性动作,包括以物代物和语言动作代替另一事物或动作。(3)嬉戏:故意作“坏事”取乐,带有幽默、逗乐、玩笑的性质3、角色扮演:以人代人;机能性角色;互补性角色:想象性或虚幻性角色;4、言语伙伴之间的交际语言;角色之间的交际性语言;想象性独白;5、材料(二)游戏的内部主观心理因素1、游戏活动的动机内部动机直接动机内部控制2、游戏的体验兴趣性体验自主性体验胜任感幽默感趋力愉快(三)游戏的外部条件特征幼儿有自由选择的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