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向师性和独立性著名的教学论专家江山野认为,学生具备两个重要的特性:第一个是“向师性”;第二个是独立性。“向师性”是学生的本质属性,它表现在:第一,凡事学生都具有一种学生感——我是学生,我要学习,我要听教师的教导。一般来说,学生会在各方面看重老师,把老师想象得更完美,总觉得我的老师即使不是某个领域的专家,至少在这个方面也是有学问的;我的老师不是神,但是至少品质还是蛮高尚的。学生感非常重要,是教育教学非常重要的前提。学生一旦丧失学生感,教育教学就成为不可能的事。第二,学生有这样一个共同心理:无论学习哪一门课,都希望有个好老师;无论在哪个班学习,都希望有个好的班主任。这个“希望”表明老师对学生的极其重要性,学生在学校能不能过得好,能不能学得好,能不能非常愉快、健康成长,都与老师有密切关系。所以他们热切期待有好老师、好班主任,一个人一生能遇到哪怕一个好老师也是十分幸运的,否则,是很不幸,甚至是很可怕的。第三,学生还有一种共同的心理,就是得到老师的注意,希望老师多看我一眼,多关注我一下。老师惩罚学生最简洁、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不理他,对学生不理不睬,是最大的心理漠视,是对心灵最大的伤害。有些学生在老师面前表现异常甚至故意犯错误,就是为了引起老师的关注,批判、表扬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关注到我了。“独立性”是独立于老师之外的心理特性,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老师只能引导、鼓励学生去学习、思考、观察,但是你不能代替他学习、思考、观察。第二,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学生的身心成长和学习成才都是有他的客观规律性,老师要遵循这些规律不能把教师的意志和知识强加给学生。第三,每个学生都有一种独立的倾向性和独立的要求。能自己看懂的书就不希望老师多讲,能自己解答的问题就不希望老师多提示,能自己做的事就不希望人家多帮忙,年级越高这一倾向越明显。第四,除非有特殊的原因,每个学生都有相当强的学习能力。从小到大,有很多东西是孩子通过独立学习而得到的,不是学校教给他的,即使是学校教给他的知识,也需要学生自己消化理解领会才会有用。教学工作中,既要以学生的“向师性”为基础,又要以学生的独立性为向导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最优秀的老师都是在精神层面给学生以指引,他有点石成金的魔力,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微笑足以让你茅塞顿开,信心倍增,眼前豁然开朗,一种源源不断的动力助你成就一个不俗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