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能综合提升](时间:20分钟,满分:4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张居正改革针对的社会主要问题包括()①边防废弛、边患严重②政治腐败、吏治混乱③赋役紊乱,财政危机④矛盾尖锐,内外交困A.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③解析:该题主要考查张居正改革的背景,结合张居正改革的社会背景分析判断各项即可知①②③④均符合题意。答案:C2.张居正为了更好地推动变法,首先进行的改革是()A.整顿吏治B.实施边防新政C.丈量土地D.一条鞭法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张居正改革内容的理解。张居正发动变法首先从“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入手,大刀阔斧地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吏治改革。答案:A3.张居正之所以身后被诋毁,祸及家人,主要是因为()A.明神宗的反对B.改革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C.改革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D.张居正的去世解析:张居正的变法损害了当时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势必遭到他们的反对。答案:C4.一条鞭法中“赋役征银”办法的实行,具有的现实意义是()①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②促进了城镇手工业雇佣劳动的发展③有利于农业商品化④对资本主义萌芽有促进作用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赋役征银”是我国赋役制度的一大进步,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现实意义”。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即可判断出①②③④均是正确的。答案:D5.王安石变法和张居正改革措施的相同特征是()A.改变现行的税收方式B.重视农业,大力发展农业生产C.减轻对农民的剥削程度D.对统治阶级的利益进行一定程度的限制解析:王安石变法和张居正改革,都是在朝代的中后期,社会积弊积重难返,要想改革取得成绩,必然会对统治阶级利益在一定程度上进行限制。答案:D6.张居正身后毁誉留给我们的思考是()①功过是非自有历史公论②改革必然触动既得利益者,充满阻力和斗争③顺应历史趋势的改革必然收到显著成果④改革者无私无畏的精神留给后人深刻启迪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解析:张居正死后遭保守派反扑,法令被废,改革毁于一旦,但至明末,朝廷终于想起这位当年的“救时宰相”,为他平凡昭雪,恢复名誉,①正确;张居正改革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反对,②正确;由于改革顺应了历史潮流,取得显著效果,③正确;张居正改革自知不保,仍毫不退缩,④正确。答案:A二、非选择题(16分)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近来土地多归有力之家,非乡绅、则富民……若夫穷民,本无立锥之地。——《杨文弱先生全集》材料二:材料三:工匠佣力自给,以无田而免差;富商大贾操资无算,亦以无田而免差……视田如陷阱,是以富者缩资以趋末。——《明穆宗实录》请回答:(1)(4分)综合材料一、二,两则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A.明朝社会的繁荣B.明朝土地兼并严重C.明朝社会矛盾缓和D.明朝隐藏着由盛转衰的危机(2)材料二中的明宪宗处于明朝什么时期?(2分)这幅图片反映了什么?(4分)(3)材料三所述现象是什么措施的结果?(2分)这一措施有何影响?(4分)解析:第(1)问综合材料一、二的信息,可看到明朝歌舞升平的背后,隐藏着危机;第(2)问考查从历史图片中提取信息的能力,明宪宗在位时间是1465~1487年;第(3)问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工匠佣力自给,以无田而免差”“视田如陷阱”,这是因为一条鞭法按田亩征税,由此判断,问题就解决了。答案:(1)D(2)明朝中期。反映了明朝政治的腐朽和社会隐藏着危机。(3)一条鞭法。影响:减轻了广大贫民和工商业者的负担;限制了豪强地主和官吏的盘剥,增加了政府收入;有利于稳定农业生产;刺激了商品生产和货币流通,促进了城镇手工业雇佣劳动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