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辞陶渊明陶渊明陶诗胸次浩然:王右丞(维)有其清腴,孟山人(浩然)有其闲远,韦左司(应物)有其冲和,柳仪曹(宗元)有其峻洁,皆学焉而得其性之所近。——沈德潜前人评价两晋无文章,幸独有《归去来辞》一篇耳。——欧阳修前人评价饮酒·结庐在人境陶渊明(东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作品注释①结庐:构筑屋子。人境:人间,人类居住的地方。②无车马喧:没有车马的喧嚣声。③君:作者自谓。尔:如此、这样。这句和下句设为问答之辞,说明心远离尘世,虽处喧嚣之境也如同居住在偏僻之地。④悠然:自得的样子。南山:指庐山。⑤日夕:傍晚。相与:相交,结伴。这两句是说傍晚山色秀丽,飞鸟结伴而还。⑥此中:即此时此地的情和境,也即隐居生活。真意:人生的真正意义,即“迷途知返”。这句和下句是说此中含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如何用语言表达。意思是既领会到此中的真意,不屑于说,也不必说。作品翻译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内中深奥!作品赏析全诗的宗旨是归复自然。而归复自然的第一步,是对世俗价值观的否定。自古及今,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大抵是人们所追求的基本对象,也便是社会所公认的价值尺度。尽管庄子早就说过,这一切都是“宾”,即精神主体的对立面(用现代语汇说,就是“异化”),但对绝大多数人来说,终究无法摆脱。而陶渊明似乎不同些。他当时刚刚从官场中退隐,深知为了得到这一切,人们必须如何钻营取巧、装腔作势,恬不知耻地丢去一切尊严。他发誓要扔下这些“宾”的东西,回到人的“真”性上来。所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人境的生活是“车马喧”的,是无奈的;二是,作者的“在人境”与旁人的“在人境”不同,是没有车马喧嚣的。接下来作者将视角放到第三人称的角度,反问:“为什么别人不能避开‘车马喧’,而你就能做到这样呢?(问君何能尔)”回答是:“有处在远离喧嚣的心念,当然就少有车马的烦劳了,进而似乎连原来就在‘人境’中的居所也变得偏僻起来。(心远地自偏)”再来就是描述了在这样的心境中,生活也是恬静而悠然的,这是全诗最为人称道之处,用了两个地点,两个动作,把一种神仙般脱俗而又不失生趣的意境点画得令人不尽向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山中气象,无论是早上还是黄昏,都是让人舒爽的。夕阳之下,在如此让人舒爽的气象之中,飞鸟结伴归林,再承接上文中描述的悠然地采菊、眺望南山的生活,作者觉得似乎这裏就包含著人生的至理,但再去细细追寻,却又无迹可辨了。这首诗很美,美就美在全诗没有一处是生硬的,这是完完全全纯自然地、无意识地在描述作者的人生追求的一幅画面,但更妙的是连作者也忘记了自己的存在。这是一种无我,也是一种对“天人合一”的最佳诠释。先生不知何许⒈人也,亦不详⒉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⒊。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hào)读书,不求甚解⒋;每有会意⒌,便欣然忘食。性嗜(shì)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⒍知其如此,或⒎置酒而招之;造饮辄(zhé)尽⒏,期在必醉⒐。既醉而退,曾(céng)不吝(lìn)情去留⒑。环堵萧然⒒,不蔽风日;短褐(hè)穿结⒓,箪(dān)瓢(piáo)屡空⒔,晏(yàn)如⒕也。常著文章自娱,颇(pō)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⒖。赞⒖曰:黔(qián)娄(lóu)⒘之妻有言:“不戚(qī)戚于贫贱,不汲(jí)汲于富贵。⒙”其言兹若人之俦(chóu)乎⒚?衔(xián)觞(shāng)赋诗⒛,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yú)?葛天氏之民欤?原文注解⒈【何许】何处,那里。许:处所。⒉【不详】不知道。⒊【因以为号焉】就以此为号。因,于是,就。以,把。以为,以之为。焉,语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