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影响孩子一生的7个好习惯习惯不仅指学习习惯,还包括道德习惯、卫生习惯、认知习惯等等,这些串在一块儿最终形成一个人的性格。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最终收获成功。倾听的习惯再聪明的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也不行。父母在家就可以培养孩子这个习惯,跟孩子强调:“妈妈爸爸和你说话,你眼睛要看着我们。”家长和孩子说话时,也要看着他。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养成倾听的习惯。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往往上课时眼睛不看老师,而是东张西望要求孩子说话时眼睛看着对方,对于他注意力的培养是相当有好处的。从电视、书本等二级介质中得来的经验给大脑皮层留下的烙印较浅,不如亲身体验。一个人的大脑表层褶皱越多智商越高。而亲身体验能够有效刺激大脑,留下更深的记忆。观察的习惯十多年前,教育部曾经派出了由北京师大、华东师大等高校心理学、教育学的博导组成的调研组到中科大蹲点了整整八个月,和少年班的大学生同吃同住,研究他们如何在十四五岁的年纪就成为大学生。结果发现,虽然这些孩子的聪明之处各不相同,但他们通常生活在城乡结合部。在这里,既能享受大城市飞速发展所带来的成果,每天接收巨大的信息量,同时又能接收大自然灵气的滋养。两者对于孩子智力的发展缺一不可。正如古语所言,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很多家长在督促孩子读书方面特别上心,但少有人让孩子到一个新的地方,接触新鲜事物。因为成人对于身边的刺激已经麻木了,而对于孩子来说,一点点不一样都足以刺激他的大脑,丰富他对世界的认识,增加他对世界的了解。自信的习惯心理学上有个生动的比喻:一个人只要拂去心灵的灰尘,他对自己充满自信,他的潜能就无限大。孩子上小学前,很多家长会说,现在该收收你的心了,以后再也不能调皮捣蛋了,这种说法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家长应该说:“恭喜你进小学,长大了,真了不起,成为一名小学生了。在学校,你可以学到各种本领,以后不用妈妈给你讲故事了,你以后能教爸爸妈妈了。”让孩子有一种自豪感和骄傲感。培养自信的关键在于家长首先应该认同孩子的情绪,积极看待孩子的每一个行为和变化。只有家长怀着包容而接纳的心态,孩子才更容易接受自己,从而建立起充足的自信。比如,一个一年级孩子忘了让家长在考卷上签名,于是他冒签了老师发现后,严厉地批评了他。回到家,孩子对妈妈痛哭流涕。此时,妈妈应该如何做呢?我认为,首先应该抱抱他,拍拍他的背。然后告诉孩子,他今天的行为蛮“聪明”的,但是不正确。先无条件接纳他的情绪,然后用“但是”做转折。最后告诉他,下次再碰到同类的事情,应该怎么办。很多家长在孩子犯错后只知打骂,却从不告诉孩子正确的做法。家长代替孩子做很多事,实际上满足的是自己的心理需求,对孩子并没有好处。家长应该反思,这样做到底是爱孩子还是爱自己?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自主动手的习惯很多在家长看来理所当然的事,对于初入小学的孩子来说可能很难。因此养成一定的习惯至关重要。如果家长仍像孩子上幼儿园时那样事事包办,结果很可能害了孩子。比如,家长每天代替孩子整理书包,那么孩子就不知道东西放在哪里。后果是什么?上课时老师让学生抄写黑板上的题目,自己整理书包的小朋友马上就能找到文具和书本,而家长代劳的孩子找起来就要多花点时间除了理书包,别的事情家长也习惯性地帮孩子代劳。很多一年级的孩子动作慢,是因为他的事总有人替他做,不知不觉间被剥夺了自主学习和动手的权利。可能很多家长觉得一年级孩子怎么要花这么多时间陪伴。要知道,小学前两年不培养好学习习惯,以后一辈子都要花时间、花精力。如果家长不在旁边“培读”,永远不知道孩子学习上到底哪里卡壳了。独立思考的习惯我一直提倡,一年级家长不应“陪读”,而应“培读”。“陪读”是指,孩子碰到问题,家长直接给答案。这样做的后果是,孩子可能到了三五年级,仍然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培读”则是指,孩子碰到问题,家长和孩子一起查字典。一旦他在字典上查到了,会觉得这本书真好,有那么多他需要的东西。这种喜悦和满足是直接知道答案无法比拟的,是属于他自己的。这样一来,独立学习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