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 年县委组织部《梁家河》读后感 作为陕北人,我知道陕北的黄土高坡,缺粮少水,生活资源的匮乏,这给了这片土地一面灰色的背景。 《梁家河》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树高千尺忘不了根”;第二部分以“窑洞里长满了故事”为题,讲述了带领村民打坝修田、建沼气池、发展生产的为民情怀以及刻苦学习、不忘修身的励志故事;第三部分以“一声声喊我小名”为题,讲述了当年的小伙伴们获得了哪些人生大学问,进而提升了他们的人生境界,影响了他们的人生道路;第四部分以“我们走在阳光路上”为题,通过梁家河 40 多年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乡亲们的幸福生活,为读者展现了梁家河村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树高千尺不忘根,水流万里总思源,这就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真是写照,或许在浮华的城市背后,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回归平静一下,感受体会一下农民精神。 通过学习《梁家河》,我深刻体会到了伟大领袖艰苦朴素、无私奉献的奋斗精神;坚定信念、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心系百姓、为民造福的不变初心;埋头苦干、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勇于开拓、攻坚克难的创新精神;学以修身、学以致用的进取精神。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坚定不移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始终做到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 第二篇:《梁家河》读后感读后感一 阅读一遍《梁家河》,青年习近平的形象清晰地呈现在眼前。再读再梳理,习近平身上的四个特点便深深的镌刻在脑海里。 一、酷爱读书 习近平回忆说"那个时候,除了劳动之外,一个是融入群众,再一个就是到处找书、看书".听说有一个知青有本《浮士德》,习近平跑了 30 里路去借。他在乡村教师那儿惊喜地发现了《红与黑》、《战争与和平》和明清时代的课本;从退伍军人那里借到了《林海雪原》、《野火春风斗古城》。他还想方设法寻找莎士比亚的作品。事实上,他自己从北京带来的书就不少。第 1 页 共 13 页比如《十万个为什么》、《三国演义》、《水浒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静静的顿河》、《母亲》等,看完这些书,他并不知足。"一个 15 岁的白净瘦高个儿带来了满满两棕箱加一皮箱的书",这是人们对习近平的最初印象。在梁家河人的印象里,习近平经常看砖头一样厚的书,吃饭时看,放羊时看,白天抽空看,夜晚在窑洞里借着微弱的煤油灯看。习近平讲过"毫不夸张地说,当时的文学经典,能找到的我都看了,到现在脱口而出的都是那时读到的东西".2014 年 3 月 28 日,习近平应德国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