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判定三角形全等 (第 1 课时)的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 我是来自东平的颜廷祥,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怎样判定三角形全等”(第 1 课时),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节课研究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之一 ——角边角定理及其推论角角边,它是青岛版八年级(下)第八章第 3 节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认识三角形、图形的全等、全等三角形及其性质的基础上进行的。一方面引导学生从动手操作出发探索出角边角定理,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方法;另一方面让学生能够运用“角边角定理”解决实际问题。另外判定三角形全等在初中几何学习中对于证明线段及角相等是一个非常重要而且有效的方法。 2、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八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三角形全等的“ASA 和 AAS”条件。 2.能初步应用“ASA 和 AAS”条件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能力目标: 在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及其运用过程中,能够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并进行简单的推理. 情感目标: 通过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体会数学思维的乐趣,激发应用数学的意识.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三角形全等的条件:“ASA”“AAS”. 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ASA”“AAS”证明三角形全等的问题 二、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理念中强调过程比结论重要,方法比知识重要。学习新知识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在讨论中分析问题,在操作中验证问题,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教法方面,教师向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师生共同体验发现的乐趣,形成了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 在学法上,倡导学生主动参与,通过画、剪、比较等手段验证新知,在猜想、尝试与反馈中得到提高。 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增加了知识的趣味性,提高了课堂时效性。 三、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预习检测,导入课题 导入设计的依据:前两个题目是对旧知识的复习,温故而知新,让学生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第 3 个问题,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求知欲,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