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物质文明的进步》科目: 历史教学对象: 初二历史课时: 1 课时提供者:张云峰单位:山西晋城王台中学一、教学内容分析 课程标准: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属于识记层次。原想与工业革命及詹天佑的京张铁路联系,因为该知识内容在后面,所以没有刻意联系。 教材主要从交通、通讯、照明和影象四个方面进行介绍,内容明显超出课程标准,相比之下,人教版和北师大版教材都比较忽视这部分内容,一般教师也认为不是考试的主要内容。内容比较繁杂,不太好讲。所以考虑就是怎么激发兴趣,怎么梳理基础知识,确立基础知识点,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同时,培养能力、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具体解决:“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的问题,努力做到体现生活化、时代性、历史味,是想达到的一个想法。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近代中国交通、照明、通讯、影像等物质文明“之最”。【过程与方法】(1)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反映近代中国物质文明的文字、图片等史科,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2)让学生走上讲台,讲述近代中国物质文明进步的故事,训练其口头表达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西方资本主义在入侵中国的同时,也给中国社会带来了进步的物质文明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学习者属八年级学生,正是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过渡的时期,所以要对学生提供感性的历史图片及历史典型材料,既激发其学习兴趣,又培养其“求真”及“论从史出”的学科品质和思维习惯。为更好了解学生,还可对学生的学习知识经验进行课前诊断。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一)体现洋思课堂模式,标——学——练——讲(二)体现有效教学思想,即:通过在本节课上,学生获得很具体的进步或发展。这里不以教师和学生是否辛苦、教师教的多还是少为依据,只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标准。有些教师在听评课时,常常关注授课教师是否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注意学生是否积极以及教学是否是否“精讲多练”的要求等。其实,这些都不是评价一堂课好坏的标准。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看教学目标是否达到(前题是目标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以学论教,以学生参与面、参与程度、学习状态、过程方法、学习结果作为课堂成功与否的标准。(三)将评价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使课堂象考试一样紧张五、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近代中国物质文明之最、新物质文明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教学难点:上海等大城市何以成为近代中国物质文明的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