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战国策》荆轲刺秦王第三课时学习要点:1. 学习高潮和结局部分,掌握文言现象,理解文章内容。2. 分析人物形象,探究人物写法。研读 10—12 自然段1 、词句。 持千金之资币物 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燕王拜送于庭 使使以闻大王 见燕使者咸阳宫币,礼品。遗,读 wèi ,赠送振,通“震”。介词结构后置闻,使……听到。省略宾语“之”。 2 、请概括这三段的主要内容。 计见秦王。 3 、荆轲是通过什么途径见到秦王的?从中可看出 荆轲具有怎样的性格?( 1 )厚遗蒙嘉,得以引见。( 2 )行事周密,有计谋。研读 13 自然段1 、词句。 至陛下 秦武阳色变振恐 群臣怪之 陛,殿前的台阶。振,通“震”。怪,以……为怪。 形——意动前,上前。 名——动假借,宽容,原谅。省略宾语“之”,应为“使之毕使于前”。前为谢曰 少假借之 使毕使于前2 、请概括本段的主要内容。 写“顾笑武阳”,有惊无险。3 、“顾”“笑”“前”这些动词,写出了荆轲怎样的性格特征? “ 秦武阳色变振恐”“ 群臣怪之”,猝然生变,眼看事情就要败露,在这个节骨眼上荆轲面不改色,心不跳,。“顾笑武阳”“ 前为谢曰”几句话,既遮掩了秦武阳失常的表情,又写出了秦王的威风。语意婉转,滴水不漏,使秦王君臣冰释疑窦。“顾”“笑”“前”写出了荆轲沉着机智、镇定自若的步履和神态,表明了荆轲确有超人的胆略和非凡的气质。与秦武阳“色变振恐”形成鲜明对照。 对于上文太子疑荆轲而信武阳的情节又是一次自然照应。研读 14—16 自然段 1 、词句。秦王还柱而走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还,通“环”,绕。 走,跑。卒,通“猝”,突然。定语后置郎中,宫廷的侍卫。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 诸郎中执兵 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2 、请概括本段的主要内容。秦廷搏击(图穷匕见)3 、用自己的话描述“秦廷搏击”的精彩场面? a. 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 荆轲“取—奉—发—把—持—揕—逐—提”,主动进攻未遂,仍进行最后一次努力;秦王“惊—引—起—拔—走—击”,由惊慌失措转为有效反击,动作描写,层次分明。 b. 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人物形象。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读之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c. 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荆轲的英雄形象。 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