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国家不能只收获论文宣传与国家信访局局长王学军:夯实和谐社会基础汇编国家不能只收获论文宣传目前有相当一部分科研人员,他们的科研目的不是为国家解决重大进展问题,而是为了写论文、发表文章。现在的科技界,太强调论文了,有了能被 SCI 或《工程索引》数据库收录的论文,就可以申请“杰青”、评教授,甚至参加院士评选。还有在各种评审中,出现了太多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浮夸,比如有的评审项目距离国际水平还有很大差距,却要写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的项目明明没有取得什么重要进展也要写上有“重大进展”等等,目的就是忽悠国家,忽悠自然科学基金委,忽悠 863、973。为什么会这样?首先,评审制度不严格是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一些人把是否能获得国家级大奖作为参评院士的条件,舍命甚至不择手段争取获奖,导致国家级奖励质量下降,有些科技进步奖、发明奖名不副实。其次,惩处力度不够。当发现有违学术道德的行为时,事后追究、惩处不够。有些科研人员多途径申请项目,争取到很多经费,但实际的讨论内容只有一个,应该说这是对国家资源的一种浪费。这种现象较为普遍,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办法制止。问题还是出在评审制度不严。现在的科技项目立项,很多是各级管理人员有实质性的决定权,专家评审机制越来越流于形式。评审太过频繁,以至于评审质量下降,甚至科技界也出现了“评审专业户”的现象;科技评价缺乏真正的学术评价,现行的奖励制度已成为一些官员追求政绩和一些科技人员猎取名利的渠道。第 1 页 共 5 页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再有,邓小平同志领导科教工作时,表示要当好科学家的“后勤部长”。而现在,我们一些科技部门不是为科学家服务,而是把自己变成了“指挥员”领导科学家工作。科学问题还是要由科学家做主,要征求科学家的意见。比如一些科研专项、课题,搞“时间节点”,把它弄成了一条“生产线”,用指挥生产的方法来指挥科研项目,原因就是行政指挥过度。在一些目标明确,如“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工程”等大科学工程上,我们可以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组织大规模的人财物进行攻关。但真正要产生创新的、原创性成果,还是要靠在一线工作的科研人员的自主能动性和制造性,他们才是原创性的主体。只有在第一线的科研人员才能找到他所在领域的切入点在哪里,哪些方面是可以做出创新成果的。目前管理人员权力过大,一些科研人员把大量的精力花在跑项目、跑经费上面,花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