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骨髓炎的治疗进展慢性骨髓炎是骨科的常见病,因其病情复杂,病程漫长,易形成慢性窦道、骨缺损、化脓性关节炎、皮肤瘢痕,甚至导致病理性骨折等病变,因手术失败率与感染复发率较高,是临床医师较为棘手的难题,常需多种方法综合性治疗。临床上治疗方法较多,本文就治疗现状与进展作一综述。标签:慢性骨髓炎;治疗;进展慢性骨髓炎又称为慢性化脓性骨髓炎,是临床上常见的难治性疾病。由于病变局限,病变处骨组织血供差,全身性抗感染治疗疗效往往较差,疗效难以巩固,复发率高,易形成慢性窦道、骨缺损、化脓性关节炎、病理性骨折及皮肤瘢痕等并发症,病肢生长障碍,造成肢体短缩或畸形,严重影响肢体功能,甚至肢体的残疾,故选择治疗方法与能否获得良好的疗效尤为重要,笔者检索多种国内外文献,就慢性骨髓炎的治疗现状与进展综述如下。1 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是最重要的治疗手段,的目是彻底清洁创面,去除坏死组织与死骨,消灭死腔。由于骨髓腔内及周围软组织中的死骨、脓苔与坏死组织均可能成为诱发感染或细菌滋生的温床,故慢性骨髓炎手术对坏死病灶的清除是治疗成功的第一步。手术过程中切除范围的大小是最困难的技术难点,切除过少残留坏死组织易于复发,切除过多则造成过大的骨与软组织缺损[1],手术时应依据病变的范围与程度切除坏死组织,同时应把握住保留活体组织,避免手术切除扩大化。因此,手术过程中应遵循:彻底清洗、充分引流、切除坏死、保存活体的原则。手术清创术中首先应用大量生理盐水、双氧水及新洁尔灭溶液等反复冲洗,盡量使创面清洁,如对坏死组织与活体组织难以辨别,则可运用病灶组织染色的方法加以区分。手术清创常用方法:①对死腔不大的坏死创面采用蝶形手术,清除病灶后再用骨刀切除骨腔边缘,利于周围正常的软组织爬行,使新生组织填充死腔;②对死腔居中的坏死创面采用”Orr 疗法”,在病灶内填充凡士林纱条引流和开窗换药,促进伤口愈合;③对死腔较大的坏死创面则采用肌皮瓣移植术,取附近皮瓣、肌肉做带蒂肌瓣填充覆盖创面,是治疗慢性骨髓炎较可靠的方法;④对局部伤口深的坏死创面,采用负压封闭引流(VSD 技术)或持续灌洗的方法,术后治疗成功的关键是保持引流通畅和保持有效的负压。总之,通过带血管皮瓣修复软组织缺损、通畅死腔引流及抗生素辅助应用等综合性治疗的方法已被骨科医师所认同[2]。2 抗生素的运用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的结果合理选择抗生素,坚持”联合、足量”的用药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