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对建筑课的感想建筑课感想VIP免费

对建筑课的感想建筑课感想_第1页
1/4
对建筑课的感想建筑课感想_第2页
2/4
【对建筑课的感想】建筑课感想建筑课感想谈“如何理解建筑与城市”课8周课就这样结束了、本来以为会上很长时间、没想到会这么快的就结束了。回首这过去的2个月、这过去的8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懂得了什么。记得当时高中时、老师问我大学目标是什么。理想的专业是什么。我当时毫不犹豫的说了一句:“湖南大学建筑学。”我当时对建筑学的理解就是设计一些壮观雄伟的楼宇的一门专业。高考填报志愿的前两天、我还在咨询我能够上哪些大学的建筑学专业。由于自己的分数不是很高、所以基本上不可能上一个名牌大学的建筑学专业。再加上一些其他方面的原因、我最终放弃了报考建筑学的念头、然后报考了现在的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上了大学,接触到了《工程制图》这门课,在学习了几周之后、发现这课根本不适合我、对我来说太难了。于是开始庆幸自己当初没有填报建筑学专业。但是这并没有影响我对建筑的兴趣。于是在选课的时候、我就选择了两门建筑方面的课,由于课时的安排、最终舍弃了一门,保留了现在的“如何理解建筑与城市”这门课。课程已经结束了,但是回想起第一节课、那感觉绝对可以用“刻骨铭心”这四个字来形容。第一张ppt上写着韩老师您的名字、最让人惊讶的是那几个称号。“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教授、米兰理工大学教授、范文写作莫斯科建筑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社会学博士、建筑学博士”。这每一个称号都让我们惊讶万分、佩服万分。当时韩老师您给我们说人、城市、生活之间的关系。“人应该有尊严的生活在城市里”。我想这一点、我非常的赞同。不论是农民工、还是本地人,任何人都应该有尊严的、平等的生活在这座城市里。作为一个来自农村的孩子,我非常希望社会给予农民工、给予农民工子弟应有的尊重。因为人人生而平等。我记得第一节课极其的沉闷。就像我和我同桌小声“谈第1页共4页论”的那样:本来以为这种课老师会给我们看各个国家城市的优秀的建筑图片,结果却是一直在谈论人与城市的关系。这在当时、是很不让人感兴趣的。所以沉闷的氛围一直伴随2小时。后来,您尝试做一些改变,希望讨论的氛围能够产生。比如给大家发咖啡、摆桌子等等、但是效果好像也不是很好。我想这有很多方面的原因、就像第七周我和您一起下楼去买东西的时候和您说的那样。一、可能大家都比较害羞吧,不想在别人都保存安静的情况下“很另类”的站起来展现自己。二、周五下午的最后一节课,经历了一周的学习之后,大家都会显得有些疲惫、困倦,所以很难打起精神来讨论问题。三、可能还是因为在学识渊博的您面前、大家不敢展现自己吧,害怕自己说错了。所以、8周的研讨课基本上都在这种沉闷的氛围中结束了。当然,开这种研讨课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影响这种想法顺利实施的外界因素是确实存在的,有些我们无法避免,只能尽力减弱它的影响力。接下来、我想谈谈我自己对于当今中国城市的一些看法。这也算是上完课的一些收获吧。现在的中国、几乎每个大城市都长得一模一样。把a市的一栋建筑搬到b市去,几乎不会有很多人会察觉到有什么不同。走在不同城市的街头巷尾,和所有人一样,我们会看到铺装彩色地砖的广场、镶嵌玻璃幕墙窗的高楼、街边公园不知名的雕塑,偶尔出现的金色仿古琉璃屋檐。。如果不是一些重要的标志性建筑或标示性文字出现,思想汇报专题我们很难辨认出这个城市的地域性与民俗文化。在当今城市发展中,由于科技与信息传播达到高度共享,各种便利设施齐备,不同地域之间政治、经济、文化交流越来越多,交通与商业造成的城市模式化加大,信息的交流与融合也使人们无论在哪个城市都能找到类似的事物。新型建筑材料的应用让建筑物的使用性得到大大的提高,各类信息的飞速发展也使得效仿与抄袭变得相当容易。一幢幢方盒子似的混凝土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也正是这些类似的建筑形成了一个个类似的城市。当代城市已丧失了传统特性,地方特色逐渐消失。城市的发展几乎都按照一个模式在前进。经常可以从电视里、第2页共4页报纸上听说某市正在建造中国最高楼,然后又传出某市计划建造世界第一高楼。于是各个城市就陷入了一种对于“第一高楼”的攀比中。长此以往,各个城市长得一...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对建筑课的感想建筑课感想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