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的延续,围绕着“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展开,但其根本落脚点是要揭示孟德尔的遗传定律的实质。而其中不断贯穿着减数分裂与孟德尔遗传定律的有关知识,及时有效的帮学生复习巩固了生物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最终得到“基因位于染色体上”也为后面的章节研究“基因的本质”做了铺垫。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节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了解了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中基因的行为和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基础上展开的。要求学生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与染色体关系的假说,这不是难事,难就难在实验证据的收集与分析。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提高他们思维能力并取得好成绩是一个艰巨长期的任务。新的课程实际教学中掌握好知识性目标,同时兼顾体现新课程特点,培养学生科学的方法和体验科学过程,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中往往难以同时做到,常常顾此失彼。摸索一条切实可行的实际课堂教学模式是我想和大家探讨的。针对我校的学生实际,现设计如下教学思路。 三、教学设计思路: 引导学生回顾豌豆杂交实验中基因的行为和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特点, 尝试提出问题和猜想,并关注染色体和基因的关系,体会类比推理的方法。引导学生活动:完成 P28 的“思考与讨论”(染色体上标注基因)。 教师肯定学生的发现并介绍萨顿的假说。 教师介绍摩尔根实验,引导学生就实验提出问题并解答,从而认同基因在染色体上。 通过“问题探讨 2”引导学生探究基因和染色体之间的对应关系, 并最终说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学生运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解释和完善孟德尔遗传规律。 总结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 2、说明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萨顿的假说和推论,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学习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培养学生实验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本节,让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 2、认同科学研究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大胆质疑和勤奋实践的精神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教学难点】 1、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2、对摩尔根实验现象的解释。 六、教学方法与学法: 1、教法指导:新课程的理念之一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