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淡素质教育下不见素质的怪状 21 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时代正在来临,国力竟争日趋激烈。只有高素质、能创新的人才已成为社会的迫切需要。在这种背景下,素质教育应运而生。素质教育要真正地落实,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我认为首先要有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新理念,新构思。作为直接影响学生的学校教育,特别是农村学校教育更应走在素质教育理论和实践探索与尝试的最前沿。 一、树立课堂教育的新理念。 现在许多学校在高喊素质教育,但实际上还是依承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仍然处于主导和控制地位,教材被奉为学生必须熟记的“圣典”,课堂考试成为区分学生优劣的“战场”,渐渐地把学生培养成公式的“套用者”,课堂的“书记员”和试卷的“压近者”,极不利学生的发挥智慧、潜能、创新意识和养成独立、开放、成熟的个性,要改变课堂教学中这种言行不一的怪状,关键要有新的教育理念。 1.教会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积极深入进而创造性地参与学习,便能取得最佳效果。因为教育影响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选择,内化和外化相结合,才能形成他们的知识、观念、才能和品德,这个内外部的心理转化过程任何人都无法代替的。 2.让学生全面学习。 初学教育并不是一下子要培养出全才、通才、科学家、作家。但必须为学生的以后发展奠定起飞的平台,这个平台必须有基本的知识、能力、品格、身心素质作基础,否则是偏斜的,容易坍塌的。比如说情感学习、社会实践、技能学习等等,这些学习的状况决定着一个人有没有稳定的情绪,健全的人格和较强的社会适应性。这些看似琐碎,近期效应甚微的教育,却与学生今后的成才成功,一生幸福有着密切相关。现今许多教师盲目地随大流,思想情感教育片面地追求表扬鼓励,寻找挖掘闪光点。忽略了必要的批评、指责和加压,致使许多学生形成偏狭和懦弱,经受不住挫折打击,形成不良的情绪和人格,导致小学生中寻死、逃学等悲剧屡见不鲜。再如社会实践,动手技能是现代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能力,也是创新教育形成和表现的基本途径。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养成其敢于动手,敢于探索的习惯,并具备基本的观察模仿和实验的能力,为创造打下基础。另外我们还要大胆地抛弃“劲部”以上的教育、“左半脑”的教育,把情感与理智,直觉与逻辑,动脑与动手,共性与个性,相得益彰地融入我们的课堂。 3.使学生全员发展。 许多知名的教育家都提出“没有教不会的学生”。但现实为什么不少的教师都累,学生学得苦,却还是会出现学生的两极分化,差生成群的怪状呢?关键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