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征文参赛作品登记表 姓名吴喜勤性别女教龄22年龄41E-mail 386823971@qq.com手机13593686864联系电话 职称中教一级 通讯地址湖北省麻城市中驿镇中心学校 邮编438304 征文类别教学设计(B)教授年级八年级 学科语文 参赛调查 2006□ 2007□ 2008□ 2009□ (您参加过我们举办的哪几届征文大赛,请在相应的年份后打勾) 作品名称《雷电颂》教学设计摘要 我结合学生平时的阅读内容和习惯简单分析一下学生不理解的原因。我将之归纳为三点:一、文章中狂飙突进的语言风格不是现在的学生可以接受的,他们不明白为什么会有如此强烈的抒情。二、学生无法理解屈原近乎疯狂的抒情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刺激了屈原。三、学生与郭沫若之间的时代隔阂过深,无法理解文中蕴含的反抗精神。因此,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需要循序渐进,一步步地引导,才能有效地打动学生。我们可以从把握诗人最主要的情感入手,先从整体上把握全课的情感基调,再通过对局部字句的品读,把握具体语段的情感内涵。综上所述,教学本课之前必须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及相关的戏剧内容有所了解,从而了解到屈原在目睹祖国一步步走向黑暗时的痛苦,再引导学生去体会文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情感,在此过程中以指导朗读的形式帮助学生去理解文章的内容,再结合时代背景及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作者通过本文所表达出的精神内涵。关键词《雷电颂》教学设计 、朗读、爱国情感《雷电颂》教学设计麻城中馆驿中心学校 吴喜勤一、教材分析:《雷电颂》向来被认为是我们教学的一个难点,而最主要的困难就是学生无法理解文中语句所蕴含的强烈的情感,不理解抒情的作用。而本课的教学重点就是在理解文中情感的基础上理解文中一系列意象的象征含义。我们在教学这一课时均以朗读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希望以朗读来促进学生的理解。但是如果学生不能真正为文中的情感所打动,那么无论读多少遍,学生也不会真正地朗读出感情,更不能理解文中抒情的作用。对于文中各类象征形象的理解也只能被动地接受。因此,学习本课的关键就在于理解文中蕴含的情感。二、学情分析:我结合学生平时的阅读内容和习惯简单分析一下学生不理解的原因。我将之归纳为三点:一、文章中狂飙突进的语言风格不是现在的学生可以接受的,他们不明白为什么会有如此强烈的抒情。二、学生无法理解屈原近乎疯狂的抒情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刺激了屈原。三、学生与郭沫若之间的时代隔阂过深,无法理解文中蕴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