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东一中高二必修五第三单元导学案《咬文嚼字》导学案年级:高二 编写:管彩虹 审定:高二语文备课组 日期:2013 年 10 月【学习目标】知识教育目标:分析文章结构,概括文章内容,理出作者观点。能力培养目标:品味佳句,培养发表独立见解的能力 德育渗透目标:体会在文学创作、阅读中“咬文嚼字”的作用与意义,培养学生在阅读与写作中具备“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学法指导】课前预习、讨论交流、质疑对抗、小结归纳、反思感悟【重难点预测】培养求真求是“咬文嚼字”的精神。借鉴本文的分析方法,培养求异创新的思维方式,并运用到写作中去。【知识链接】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1897 年9 月 19 日生,先后留学英国,法国。1933 年秋回国,先后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任教,并曾任四川大学文学院院长、武汉大学教务长、北京大学文学院代理院长。新中国成立以后,朱光潜一直是北京大学教授。《文艺心理学》和《诗论》是朱光潜 1933 年回国以前的代表作。1933 年回国之后,在执教之余,继续从事美学和文学研究工作。文章分别收入《孟实文抄》(后略作增删,改名为《我与文学及其他》和《谈文学》)中。新中国成立后,朱光潜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在一系列重大美学理论问题上,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成为美学界一个重要流派的代表。此外还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学习过程】 一、 导入课文一提到“咬文嚼字”这个词,人们往往会觉得这是对有些人为了卖弄学问而在某些字句上故意纠缠的极大讽刺,很少会想到有什么积极意义。的确,如果你查词典,你会发现词典上的三个解释无一不含贬义。而今天,当你读过了朱光潜先生这篇《咬文嚼字》,你会发现,这个成语被赋予了一种新的含义,它对我们养成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二、基础过关1.给下列字注音锱铢( )( ) 镞 ( ) 岑 寂( ) 尺牍( )斟酌 ( )( ) 乘( ) 蕴藉 ( ) 付梓( ) 茗烟( ) 咬文嚼字( )2.解释词义 咬文嚼字:索然无味: 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点铁成金:锱铢必较:三.引导自学1.、阅读全文,回答以下几个问题,理清整体思路。 目标太多,只会迷失方向,选定一个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1祁东一中高二必修五第三单元导学案(1)我们常用的“咬文嚼字”是指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