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说课稿一、教材内容这是教科版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二课第一框,主要讲述什么是民族精神,它对中华民族起的支撑性作用,党对民族精神的丰富与发展,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等问题。在十分重视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的今天,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的实际情况不容乐观。故本课的现实意义是巨大的。二、课标要求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三、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知道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了解中华民族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知道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对中华民族精神丰富和发展。(2) 能力目标: 能够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感悟民族精神对于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所具有的重大作用;从古典史籍和现实生活中,体会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及其伟大作用;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能力。(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验中华民族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所具有的巨大作用,认识到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凝聚各族人民的巨大精神力量,以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四、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能自觉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五、教学难点能自觉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理由:在市场经济大潮下,经济利益至上使许多不良的思想卷土重来,学生的思想受社会影响严重,利己主义思想严重,爱国主义已成为口头的摆设,要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更是难上加难。故将这作为重点和难点。六、教学方法: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民族精神具有抽象性的特点,但它又寓于形象、生动的历史材料之中。通过对中华传统美德故事、格言、警句,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等教学资源的运用,让学生理解民族精神。 在探究过程中,结合本课教材的要求,通过分析、整理材料,把观点与材料有机地统一起来。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得有关知识点。这一过程也是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的过程。把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统一起来。学生对于民族精神的内涵与力量有一定的了解和感受。从这一实际出发,经过启发、引导,帮助学生形成理性认识。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富含深厚的民族情感特别是爱国主义因素,在教学过程中,要增强学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感,培育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觉地弘扬民族精神。七、学法新课认为: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程序与方法比掌握知识内容重要,且初三学生具有一定的探究问题的能力,因此,设计学法如下:(1)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