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党建工作的实践与经验】20XX年全国高校思政会议[摘要]高校的党建工作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的建设工作全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高校党建工作的成功实践丰富了党的建设理论,也为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党建工作经历了三个阶段的丰富实践,在政治、思想、组织、制度、作风建设及学生党建工作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工作成绩。理性分析高校党建工作的丰富实践及其成绩,可以得到一些宝贵经验: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结合,党建工作与高校中心工作结合,党的理论学习与方法创新结合,高校领导班子的能力建设与思想、作风建设相结合,高校制度建设与基层党组织建设相结合。[关键词]高校;党建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教育[中图分类号]D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12)08-0041-04一、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党建工作的丰富实践高校党建工作是指高校党组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通过加强政治、思想、组织、制度、作风建设,发挥核心领导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提升高校党组织领导高校事业发展的能力和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的水平,完成党赋予的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的历史使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党建工作经历了一个调整改革、探索反思到逐步加强完善、全面发展的丰富实践过程,这一进程大致可分为三个主要阶段。1.调整、改革、探索阶段(1978年-1989年)“文革”时期,高校里也“踢开党委闹革命”,党对高校的正确领导遭到严重破坏,学校各级党组织和思想政治工作机构被冲跨,高校党建工作遭受了不可估量的损失。1978年4月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1],党的十一届三中第1页共4页全会后不久《全国重点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颁布,1980年《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领导班子建设工作的若干意见》印发,“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思想慢慢确立,在这一思想指导下,高校各项工作得以全面恢复、调整、改革,党建工作也得到恢复、调整和加强。“经过1980年到1983年的调整,高等学校领导班子的状况已大大改观,从中央到地方,齐心协力抓高校党的建设的工作格局已初步形成。”[2]上世纪80年代初的几年间,中共中央、中宣部、中组部、教育部、团中央等下发了一系列文件指导高校各项工作,尤其是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年)、《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1987年)两个文件出台,高校的领导体制改革深入开展,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逐步加强,高校党建工作的重点内容、根本任务、目标等逐步明确了,高校党建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80年代中后期,高校出现思想政治工作软弱,以致党建工作出现曲折。这一时期在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理论指导下,高校党建工作伴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进行,呈现出调整、改革、探索的特点,社会主义大学办学的政治方向得以保证。取得的主要成绩包括两方面:第一,高校党的领导体制确立和领导体制改革逐步推开。1978年10月《高教十六条》规定:“高等学校的领导体制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种体制对于高校拨乱反正,克服当时学校内部管理的混乱局面,使高校事业重新走上正常的发展轨道,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1980年12月《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领导班子建设的意见》和《关于高等学校领导干部管理工作的通知》两个文件出台,对调整与加强高校的领导班子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规定与要求,高校党的领导体制得以确立。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其中作出的“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的规定,使得高校领导体制改革也从试点逐步推开,在以后的一段时间里,全国各地高校陆续把实行校长负责制作为高校领导体制的改革方向,第2页共4页然而在一些高校的贯彻实施中出现了“轻党委领导,重校长负责”的局面,给高校的党建工作造成了不利影响。第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受到重视并逐步加强。1978年4月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